照顾好自己
上篇文章提到,我离职之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的感知是自己在照顾自己,有点像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着自己:他现在的状态是这样的,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照顾他。宽泛一点讲,可能就是现在的自己拉扯着过去的自己成长。这种上帝视角带来的剥离感有什么好处坏处还不知晓。这篇文章没有包含什么优秀经验,只是描述了下「赋闲在家到底做什么」。
现状是什么
离职后首先有比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作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过其实我还是跟平常一样八点多起床。另外因为有了多余的时间,一些之前没做或者做到一半的事情,比如学习贝斯、打游戏,也有机会重新启动了。
这几年身体上不舒服的地方逐渐增加,比如腰、肩、膝盖等,体重也在疫情之后飙升。既然在家待着,也想趁机会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并不打算出门玩,没有太多想去的地方,而且疫情也有一些反复。在家待着也需要考虑吃饭、日常家务的问题。
工作还是要找,不过因为时间自由,所以知识学习、面试都安排得比较自在。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未来规划的问题,比如是不是继续留在北京,什么样的工作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反复纠结拉扯。
另外心态上还是比较焦虑的。找工作过程并不顺利,自己也是容易紧张的人。一种看开方式是,这可能是伴随一生的行为习惯,和平相处就好。
正向推导
要照顾哪些方面,想完这些问题我真的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多事」以及「为了照顾这个人我实在付出了太多」。
想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现阶段我讲不清楚这个问题。追求金钱、房子是可以的,这些也是我当前不富足的,但是不是等于我想要的也无法给出肯定回答。我享受「自我体验良好」的状态,有时候是做一件事情带来了成就感(可以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是躺在舒适区的温床(比如顺手做了一件擅长的事情)。它们没有那么多规律。从「缺少什么」到「目标是什么」也许是一种尝试接近这个问题的方式。
有人会觉得我这样也太累了,职业生涯放个假都要上 OKR。但首先我确实没法做到「真正的休息」或者所谓的「放空」,还是希望稍微规划一下。其次也想制定考虑了未来生活状态的目标,而不只是规划短期方向。
最后自己罗列了一些目标,包括:
- 学习与工作,想达成什么样的学习、工作状态;找工作也包含在其中
- 精神生活,真的还是要接触文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输出
- 生活方式,希望在哪里生活、要怎么构造良好的环境
- 身体,还是要可持续发展,至少要命硬过父母吧
- 资产管理,未来怎么增加被动收入,怎么承担风险
照顾的其中一环是给自己带来一些「良好感觉」,对应就是能不能推进这些目标规划实现。
做时间的大爷
有了要做的事情,就要对时间做一些安排。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离开工作那种有规律的时间节奏之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日常时间重新做个调整。找到优先级高的目标,拆分、明确要做的事情,安插到日常的时间表中。
其实就跟工作的时候一样,任务拆分细了估时才能准确,做起来才有节奏。读完一本书可以是一个事情,但还是可以拆分更细致,比如先过一下目录和内容,感受下每天能够接受的阅读量,然后完成后面的时间规划。
另外在时间维度上,能看到长远效益是很难得的品质。短视而焦虑的我还在努力。
这个角度照顾的是心态,减少碌碌无为带来的痛苦,尽量提升效率充实自己。
周围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居住环境:
- 各处卫生,地板、床铺、衣物
- 各类家电,冰箱、扫地机器人、洗衣机
- 每日三餐,买柴米油盐、食材
- 交电费、水费
更抽象一点,其实是在照顾这个人跟周围环境「关系」。类比人际关系,跟这些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些底线,也就是自己的忍受程度,比如:
- 至少多久脱一次地
- 至少多久清理一次扫地机器人
- 每周至多吃多少次外卖
处理好底线,处理好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他的学习、工作、身体等等目标才能正常接着推进。
心情
心情的起伏有很多种原因:
- 面试没有通过,特别是很多轮面试之后
- 效率低下或行动方向错,陷入懊恼
- 做错事情,烦躁后悔
如果朋友陷入这些心情,是否需要安慰或者怎么安慰,对我来说都是很难的问题。不过到了自己身上,反而可以「糊弄」(到底糊弄自己好不好得另说)。但总归还是要照顾,转移注意力也好,「最坏也不过如此」也好。
大小包办
「请问还要这边关注什么吗?」
- 社保代缴,先别管有没有用
- 社交,增加一些必要的互动
一些实践
这个过程行为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不过可以安慰自己:最佳实践可能就是不断实践。
TODO List
主要用来提醒备忘一些必要的事情。我用的是 Microsoft To Do,记录的内容有:
- 日常规划,比如每两天拖一次地,每两天运动一次之类的
- 面试备忘,有时候约得多了每天就要确认下今天有上面面试
- 一些特殊节点,比如 check 社保代缴情况
用 Obsidian 管理笔记记录
有一天我听了一期《捕蛇者说》的播客 # Ep 24.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系列 - 内化篇,里面介绍了 Roam Research 和相关的用法,让我了解到双向链接这种笔记方式。于是我按照推荐使用了免费的、基于 Markdown 的 Obsidian,用起来感觉还是不错的。我主要用来:
- 管理目标,使用了 kanban 插件给自己设置了一些目标并标记他们的推进状态
- 日记,一开始是希望能知道每天做了什么事情推进了目标,想了下还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比较好,还能留下一些回忆记录;通过双向链接可以知道哪天做了跟某个目标相关的事情,不过这件事情是形式上的满足,还是实际的效用,可能需要之后再评估
- 记录笔记,主要是读书笔记,双向链接很适合知识点关联
周计划
这个是用 Obsidian 做的,也是最近才开始的。主要出发点还是觉得每周用一些目标来缩小步伐(跟目标拆分有点类似)可以比较容易实行,比较容易 check 结果。所以每周一会计划一下这周要做的事情,另外每天早上最好也列一下今天要做什么,有个大概的期望。
提效或者假装在提效
有时候会有选择困难症,我说的是比较广义的。比如买个东西纠结选择哪个品牌,是一种选择困难;每天要刷的社交新闻网站太多,最后一个个打开阅读消耗大量时间,也是一种选择困难。一种理论可行的方式是建立标准,减少可选项。只考虑某几个固定品牌可以减少购买选择纠结(当然也可能错过好东西),只留下微博一个 APP(当然也可能错过信息,但也有人说过「重要消息是总会传到你的耳朵里的」),不再花太多时间在手机上。
实际做事考虑效率的话:
- 明确目标和信息,上面说了拆分的必要性
- 专注,我主要用番茄闹钟,可以强制自己休息下缓解焦躁
- 反馈,定义自己承认成果,并接受正反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