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 投资记录
最近回看一年前的日记,发现自己投入精力研究投资已经一年了,「研究」其实是慢慢迭代,作为一个工具人(指不停换工具、而不是专注事情本身的人),直观感受是怎么才过了一年。借一周年的时机,记录下自己的投资行为,方便回顾批判。
1. 基础框架
1.1 一些学习历程
再回顾和补充下2022 的更改日志提及的投资学习:
- 2022 年,因为厌倦工作等缘故,开始关注退休、关注自己的钱;意识到前几年攒下来的钱,没有生出更多钱,大部分都放在定期理财上了;自己对投资的了解太少(2021 年股市大热的时候,作为韭菜买了一点基金但亏损严重),在短期手握现金无大支出(没有买房买车的想法)的前提下,应该学习怎么让手里的钱成为资产(能生钱的才叫资产)
- 看了《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被吸引了,开始看「也谈钱」公众号,从这里知道了且慢、有知有行
- 看了《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开始关注指数基金投资,关注「银行螺丝钉」公众号
- 在有知有行 APP 上学习一些课程,了解「四笔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概念,也比较认可买指数的逻辑
- 从有知有行和「也谈钱」,知道了「ETF 拯救世界」也就是常说的 E 大,加入且慢的长赢计划,开了证券账户,学习跟投网格
- 从抖音、B 站、小红书学习一些投资知识,并且开始阅读一些技术分析书籍,比如《日本蜡烛图技术》
- 整理了一套自己的资产梳理方式,做每月总结;也写了一些工具做这件事,自己的渠道比较分散,折腾了一阵子最后用 OCR + 文本处理的方式,辅助每个月的记账分析
- 学习怎么在同花顺看一些指标数据,支撑位、压力位,开始计划写一些工具来主动分析
1.2 目标和计划
我想要得到什么?我羡慕提前退休、财富自由,想持续成长,但我没有更明确的长期计划。没有明确目标很难做规划,所以我还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资产总值目标,接着:
- 根据一些行情估算(比如参考十四五规划 GDP 增速 4.7% 的目标,优质资产理论上会更好一些),设定自己的目标,我设定的 6%
- 根据自己当前资产、收入、收益率目标,使用这个工具,计算应该什么时候达到资产总值目标,我的下个时间点是 2027 年 3 月
- 在收益率的目标下,评估自己手上的钱投资比例,比如:通过 8-3-1(8% 的权益类投资收益率,3% 的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率,以及 1% 的再平衡)的评估方式,计算应该分别投入多少比例,在 6% 的目标下,我需要 40% 权益类投资,60% 固定收益类投资: $$40\%*8\%+60\%*3\%+1\% = 6\%$$
当然这些计算还是比较粗糙的,应该注意:
- 工具计算的时候,预期是手里的钱需要持续有 6% 的收益;而这些钱并不总能都分给权益类、固定收益类投资,总有需要用到钱的各种情况
- 另外权益类投资的钱应该是 3-5 年内不会用到的钱,一定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 需要考虑行情控制仓位,不能为了达成资产配置目标,不管行情盲目下注
1.3 资产规划
参考了四笔钱的思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划分了(为了减少统计麻烦,没有很严格地认为能生钱才叫资产):
- 非长期投资资产
- 活期:零钱,日常开销
- 外借:借出钱款
- 负债:贷款之类的
- 保险保障:购置保险
- 投资资产
- 活钱:紧急备用金(一年生活花费,FuckYouMoney);货币基金(通常是临时放置)
- 稳健理财:理财(需要关注锁定周期,底层债券也有风险);债券基金(一般要放一年以上,也有风险)
- 长期投资:ETF、基金等,需要持续研究的主要投资,同时也需要控制仓位(目前除以总资产 40% 作为仓位参考)
每个月我会记账,了解当月的收入支出,根据上面这些类别统计资产。这些我都记录到 Excel 表格,虽然不够酷炫,但够用且实用。额外的,对于投资资产,我会记录到有知有行的 APP 上,方便查看收益。
2. 投资记录
2.1 投资动作
按照每个月收入和资产规划,将一部分钱加入长期投资的池子;剩下的钱根据累积情况,放入稳健理财等。池子里的钱会累积,但不应该超额使用。同时每个月关注仓位,避免投入过多。
根据我当前学习到的知识,投资动作基本分为几类:
- 定投指数基金,根据《指数基金投资指南》,每个月根据关注的基金数据(比如 PE、EP)计算需要定投多少钱
- 宽指 ETF:沪深 300、中证 500、恒生、标普、纳斯达克等
- 行业 ETF:科技、消费、医药医疗等
- 投资渠道:以前是场外 ETF 基金,现在是场内 ETF 为主
- 定投主动投顾,固定金额,但也会稍微调整
- 主动基金:主要参考「也谈钱」,兴全合宜、富国天惠等
- 投顾组合:有知有行、银行螺丝钉、支付宝帮你投等
- 投资渠道:各个基金 APP
- 动态发车
- 长赢计划,150 份按照情况发车、补仓
- 网格操作,根据市场情况触发
- 投资渠道:且慢、华宝
月中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信号(比如有知有行长钱调仓、长赢计划发车等),自己再适当加仓一些 ETF,每个月的投资会记录到一个表格,时刻看池子的情况。
2.2 零散想法
这些投资方式,也是摸索了一年多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中间做过不少调整也有过一些思考。
银行螺丝钉在雪球基金开设的投顾组合,一开始我还投一些,后来发现他买的非常杂乱,有的是偏量化、主动基金,给人感觉是在给这些基金带货,体感很不好。他的公众号的每日估值,作为投资宽指、行业 ETF 的参考很好,但他自己的投顾过于分散,根本看不出是在践行指数基金投资的方法。我现在还会看他的每日估值,参考每周二的发车(只看「个基方案」不看雪球基金),但不再买入他的组合了,已经投的会放着,等行情比较好再考虑卖掉。
这期间指数从场外购买调整为场内购买,长期看场内、场外区别不会特别大,但考虑到场内交易费管理费更低,A 股变化比较大、操作频率很难把控等,还是逐渐转移到券商场内交易。不过场内每次至少交易 100 股,灵活性上比基金差不少,基金可以很方便地买几十一百块钱。
主动基金比较考验当前主理人跟市场风格的 Match 程度,实际上就比较看人、看行情。总体给人很难把控的感觉,而且据说主动基金规模大的时候,基金经理也很难调仓。当前对我来说更像是做对冲,看看是否有所平衡;不过其实也应该看主动基金的投资分布,很可能重仓的跟你自己选择的严重重合。现在我会稍微看一下,但没有仔细研究。
有知有行是另一种模式,它的长钱计划对关注的宽指基金、行业指数基金进行比例分配,在一笔钱投入的时候,按照他们设定的比例去买入指数基金。我是比较认可这个方式,但我觉得也有不好的地方。虽然它会随着行情调整各个类别的比例,但任何时刻买入都会按照比例买,有可能会在一些类别高位买入,虽然拉长了看也许问题没太大。另外他们会调整仓位,对新买入完全按照新比例买入,对已买入会调整(不减仓、会补仓),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导致大家手里的比例并不一致,突然有一天就发现某个类别占比太高了。
对比来说,长赢计划加仓比较克制,得跟着份数、市场价格走,不是随时入场的。我自己会觉得长赢的方式更好,但如果刚好有一笔钱要投资,确实就得耐住性子慢慢加仓了。
耐住性子真的比较重要,这一年多的操作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去克服完美主义的偏执,比如投资渠道希望做到统一,恨不能把之前别的渠道的都卖了,不管是不是在低位。另外跌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个好的心态,这方面我愿称孟岩和 E 大为 A 股顶级心灵按摩大师,如果需要 Peace&Love,去听听孟岩的播客、看看 E 大的微博。也许有些道理看过很多次也都懂了,实际风暴来的时候还是容易乱了阵脚,需要一些心灵安慰剂。
另外就是,活下去,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熬下去才能赢,尽量把投资当成陪伴,未来生活需要持续相处的一个角色。
2.3 想做的改进
当前的投资动作记录还是比较混乱,比如放进加仓了某个 ETF,我会更新有知有行 APP,方便统计收益率,同时会记录到每个月的投资表格,更新投资池子。再比如每个月会统计所有渠道的当前资产,再将一部分录入到有知有行 APP。这些过程人工投入比较多,但又暂时没有找到太合理的方式。
对于投资统计,还不够精细化,我很想做出 E 大 150 份那样的投资统计,知道自己在医药医疗上投入占比是多少,是不是应该控制仓位了。但目前这些统计还比较欠缺,需要再投入搞一搞。
另外很多决策的根据,来源还是别人的研究判断,而我更喜欢 LocalFirst、自闭环、自力更生,所以觉得应该逐渐有能力自己做研究做判断。今年 E 大明显对于投资公开也更收敛了,还表示如果这轮牛市结束,可能不会继续公开下一轮策略,这也给我一些警示。我会再投入一些时间研究(虽然现在精力已经严重不足了),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简单的模型搭建,想增加一些对底部、高位、网格操作的判断。
另外 A 股还是太毒了,最近也在学习开通港美股账号,学习下港美股的投资。不过今年因为 AI 美股太热了,可能后面也会有回调,大家都涌入的时候需要谨慎点,不过总之一点点尝试吧。我相信 A 股持续做也能赚钱,但难度大、需要投入精力太多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