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更改日志
今年过得比我想象中慢,一些年初的事情总以为过去很久了,不知道是因为日子稍有起伏内容丰富了,还是没太多情绪度日如年。
失去的热情
今年在工作上一直表现得比较「丧」,一方面去年因为事故影响了绩效,今年既没动力也有点畏手畏脚;另一方面被夺走太多个人时间后能量很低,对工作内容也提不起兴趣。间歇性让自己认清「这只是一份工作」,时而能苟下去,时而想提桶跑路。
减少了心力投入,干活的心态还能 peace 点,回消息语气都比之前好,依然害怕冲突,不过直面去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增加了。能感受到团队越来越浓的官僚和向上管理风气,但也只是随波逐流,眼看自己被驯化成平庸打工人。
真诚地说,比起新的机会,我更想休息一下,但还缺少勇气,而且这套机制似乎也没想让人停下来。明年就交够十年社保,快完成一个小小里程碑了。但其实打工日子还很长,更别说今年发了延迟退休的通知,连明年退休的我爸也延了两个月。
行业还是一直有裁员的信息,也有一些朋友在大行情下离开,理智告诉我苟着是最好的选择,但还是有点羡慕拿钱离开的。当前状态可能就是窝在舒适区,等一个外部力量的触发或者推动。显然这不太积极主动,但积极主动前提是不是得有能量?
一针扎进心脏
今年行情波折,刚开年就经历了一次股灾(2024-01 股灾回顾)。短暂几个月行情之后,股市又在八九月份大跌。九月底频繁发布政策,市场又开始反弹,交易量从 5000 亿恢复到 1.5 万亿,上交所都能宕机。之后一直到年底还是摇摇欲坠分歧不小,散户机构都是一有风声就想走。中长期悲观看空的人依然不少,现实就是经济数据不好,可见的未来川普当选肯定也不会好过,又还有生育率下降、需求萎缩等难解的问题。不少人开始看向日本找一些经验,担心也走上几十年行情萎靡的老路,有的策略也开始转向分散资产到海外。
在《2024 十大商业新闻》中,第一个就是「救市」(这集播客提到的《央妈"组合拳"与安倍三箭:预期后劲有多重要?》《预期管理:一针扎进心脏,然后呢?》也很有意思),无论是年初还是八九月份,鬼哭狼嚎的股市都在政策中重新拉起。除了发债等金融政策,也有不少购房政策,比如放宽一线城市买房的社保年限要求、购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调等。个人而言还是没什么信心买房,现金实力不够,也不愿意背负太多贷款。
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了 2%(目前为止最低 1.69%),中金年初预测是 2.2-2.4%。虽然有预判,但在其他资产预期收益下跌的行情下,趋势眼看加速了,尽管央行也是喊话好几次让关注风险。从我买定期存款的体验看,靠点谱的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从年初 2.7% 到下半年只有 2.4% 了,现在大概很难找到 2.2% 的了。
今年自己的投资算是比较谨慎。年初股灾没撑住卖了一些,不过好在大仓位没怎么动。中间没怎么加仓,九月之后趁上涨少卖了一些。整年应该有一点盈利,部分账户经过这几年挣扎也快回本了。今年网格贡献了不少收益,毕竟整体做了两次过山车。跌了三年的沪深 300 今年终于翻红,虽然目前一直在九月份以后这个区间来回折腾。
比较火的板块应该是年初的红利和九月之后的科技,不过这两个我的仓位都不多。按照我的理解,买红利是在押注经济低迷之下有现金流、能在存量时代留下来的公司,买科技也许是押注承接房地产行业的新希望,但感觉也都还在摇摆。
下半年花了一些时间对每月记账做了一些优化,写了个程序把一些 Excel 数据管理起来,方便自己记账和回顾。主要也是想:
- 控制长期投资的占比,避免不知不觉中仓位过高
- 监控品种占比,平衡配置
- 分析出不愿意长期持有的品种,找机会卖出
希望能继续迭代,尽量让自己的投资有据可依一点。不过我还是太懒,工具主打一个「够用就行」。
另外,今年为了避税我还买了个人养老金。不过买的时机不太好,在开放更多指数基金之前我就买了两个 FOF,不然可以买点 A500 长期拿着。说到税,妈妈今年 60 周岁了,我也可以通过赡养老人专项减免个税;时间好快,我是在外婆 60 岁的时候出生的。
说起来川普上一次当选是八年前,也就是 2016 年,当时发生了什么呢?那个时候才入职长亭,刚考了驾照(到现在都没开过车,虽然本都换过了),贵司师傅似乎还能比较方便去美国参加安全比赛。当时生活简单很少关心外界,我的「进化」速度也总是比较慢,到这几年感受职场行情,关注股市经济,才体会到各种时事对自己生活的切实影响。
找点乐子
今年很多个时刻,都觉得自己脑子进不去深刻的东西了,就算是对抗式地捡起一些难啃的食粮,也总要配一点电子榨菜才能吃下去。不过「好在」精神世界就是一笔糊涂账,投入产出算不明白,没有 KR 你治不了我。
没听太多新音乐,推荐几张专辑吧:
- 《Chinese Football》,国足早期一张专辑,当然前两年的《Win&Lose》也很不错;虽然早就知道这个乐队,不过我是在看了表情银行的一个采访视频后才开始认真听的
- 《Flow》,杨乃文跟各个歌手组合合作的一张专辑,都很不错,不过金曲奖最佳女歌手还是败给了孙盛希
- 《BOOMERANG》,孙盛希就是凭这张专辑赢的哈哈,这张我也喜欢,虽然似乎网络上普遍觉得杨乃文的更佳
今年依然电子阳痿,游戏也就周末有时候玩一玩,不过也是时候清一清库存了。说起来明年要出 Switch2 了,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大作护航,不过目前为止兴趣一般。今年花时间比较多的游戏:
- 《塞尔达传说 王国之泪》,对着别人做好的地图把神庙都开完了,不过依然不太会战斗,也没去打地下的 BOSS(地下是真恶心)
- 《杀戮尖塔》,短平快的地牢风格卡牌游戏,消磨时间利器,虽然我没通关几次,最喜欢投毒流
- 也跟朋友玩了一些派对游戏,比如《疯狂兔子:奇遇派对》
今年影视看得不多,比较有印象的:
- 《冰血暴 第五季》,每季都是独立的故事,这一季很精彩
- 《史密斯夫妇 第一季》,本质是讲两性婚姻关系
- 《葬送的芙莉莲》,淡淡的忧伤,「魔法是想象出来了,想象不出来就没法施法」,跟《人类简史》所说的「讲故事」能力是不是有呼应
- 《影后》,是《俗女养成记》(也强烈推荐)导演的新作,演绎很好但剧情也有一些硬伤
还看了不少搞笑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还不错,同期《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差一些但也还行;另一个喜剧节目《喜人奇妙夜》也有不错的作品,不过从毕业大戏看感觉这个比赛模式还是有点问题;年底的《现在就出发 第二季》很不错,几个嘉宾都招人喜欢,也很搞笑。
今年读的书基本都是投资金融类的,补一补基础知识。印象比较深是《投资者的未来》、《股市长线法宝》,作者认为长期来说分红高、盈利稳定的企业更好,新兴市场、新科技的「增长率陷阱」反而会导致持股体验不好、收益不高。
播客也听了不少,集中在运动通勤洗澡做饭的时候。似乎今年播客发展也挺快的,有不少线下活动和商业化探索。比较喜欢的几期:
- 面基的《E64.中年,人生的第二座山》和《E76.中年之路上的四种觉醒》,给自己找点乐子 & 能赚就赚苟下去
- 面基的《E70.去当人上人,还是去看天外天,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上人和天外天游戏
- 展开讲讲的《67.和张春一起的心声特辑:堂堂正正地做一个“身弱之人》,不自责 & 接纳自己
缝缝补补
今年做了个手术(2024-05 肛瘘手术),总算解决了这件烦心事(不要复发不要复发不要复发)。很多身体问题也是压力带来的,手术后减轻了日常心理压力,感觉这台老机器又能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已经不敢说会更好了)。
看病的时候也问了肠胃消化问题,医生认为很难通过吃药解决,只能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食物和饮食习惯。总结下我的观察:
- 避免太热或者太冷的食物,不要吃太快吃太多;虽然听着像是废话,但我以前每天起床后总要喝一杯温热水,这样肠胃容易难受
- 牛奶、咖啡要喝温的,要避免空腹喝和喝太快
- 少吃油腻的食物,食堂的菜真的太油太咸了
下半年发现右边牙齿比较敏感,而且有一颗牙特别明显,但可能因为才开始坏不太明显,医生只是让用舒适达牙膏处理(刷牙和涂抹)。十一假期牙齿发炎,吃了点甲硝唑后好了一些,不过现在依然比较敏感,预感明年跟它必有一战。
手术后体重稍微降下一点,后来又涨上来了。下半年痛定思痛开始锻炼,既然抗拒上班那就每天上午锻炼二十分钟再出门,一开始跳操后来健身环(年底一周目通关,不过关卡达成率比较低)。锻炼后能感觉身体紧实一些,不过没有控制饮食,所以也没瘦。中间有一段时间吃轻食,但太难吃没坚持(FOODBOWL 超级碗的轻食挺不错)。
这一年放弃了护膝,一个是戴着不舒服,另外感觉还是因为久坐没锻炼让它比较脆弱,不如放开去锻炼。一年下来倒也没什么问题。
另外眼睛比以前更容易疲劳了,应该跟年龄、用眼过度都有关系。同辈人步入老年后,或许最先暴雷的器官就是眼睛。少用点好像也不现实,三十出头有点羞于喊出「身体省着点用」。
不过同龄人确实都开始关注身体,越来越多人去徒步、去健身房。想起三十岁之后的马老师减肥戒烟,有一次问他放假去哪里,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去另一个城市爬山和跑马拉松。又想起潘大大朋友圈分享的一篇文章《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必要性》,最后一句话是「比较好的对抗办法是锻炼身体」,当下就掌控点自己能掌控的吧。
十字路口搭帐篷
去年在更改日志末尾问「这一年会是人生、生活的转折点吗?」,显然今年没转折。依然是「没精力」「没热情」「没兴趣」,在十字路口不仅没找到方向,还安营扎寨了。
研究过股市都知道,经常大家以为是底实际才开始跌,人生周期也许得更拼命才能重新起步。值得开心的是,今年心态稍微放松,减少了一些内耗。年初就简化了年度规划,不再写具体的指标,没有细节全是大方向,没有 KR 全是 O。周 Review 改成月总结,也不写太多 TODO 了,毕竟它不仅不缓解焦虑,还带来未完成的懊悔。
今年更能接纳单纯的休息,克服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周日晚上的愧疚感」,说服自己就算未满足预期也不要越陷越深。上价值就是反抗「奋斗叙事」带来的惯性,往现实讲就是变懒了,身体也跟不上了。但无论如何 Make 周末假期 Great Again,一件事情对休息时间有依赖就不太对。
对很多事物,我还是缺乏「长期」的想象,尽管事实是大部分事情都快不了,大部分过程都没法跳过。正常人就是要上三十年以上的班,但我总想直接退休。经常控制自己尽量不买让搬家变困难的东西,累赘是少了,但快乐也少了(不过双十一买了台半自动的意式咖啡机,进步了)。我总想一步到位,又对未来没什么掌握感,也许需要慢慢有一些改变。
可能是下行的经济更利于某些内容的传播,今年被推送了不少关注个体状态(成就感满足感自洽之类)的内容。有时候会警惕是不是关注太多的抽象理论,过于寻求自身状态和理论的契合,浮于表面缺少一些实践。
年中在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刘宁远的一段话:
大学的时候,我沉迷于学习“时间管理”,我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每个周末都排满,每天都工作到凌晨1点电脑没电,再上床睡觉。……
……当时我很羡慕天生就睡眠少的人。……
我想法的改变,是因为朋友养的宠物狗。朋友说特意选了法斗,因为法斗需要的运动量很小,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好带,我们没时间每天溜它。
我问,法斗跟其他狗有生殖隔离吗?
朋友说,没有,他们仍旧是一个物种。
我突然发现,狗中有各种品种,有些精力充沛非常适合工作,有些则需要很多睡眠无法工作。它们都是特意被培育出来适应人的喜好的,但都还是同一物种。
人类,是不是也分很多“品种”,尽管我们外表看不出来差别,但有些人就是基因更适合少睡,适合工作,有些人就适合多睡,少运动。
如果我天生就是适合多睡的呢?我长时间逆自己的天性而行,是不是对自己的伤害更大?甚至折寿?工作学习有重要到让我牺牲健康牺牲寿命吗?
在那一刻我突然跟自己达成了和解,不要强迫自己去当“边牧”,开始探索更符合我天性又是主观我想做的事情。
还是很难,但还是祝愿大家都能在新的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