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好自己
上篇文章提到,我离职之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的感知是自己在照顾自己,有点像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着自己:他现在的状态是这样的,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照顾他。宽泛一点讲,可能就是现在的自己拉扯着过去的自己成长。这种上帝视角带来的剥离感有什么好处坏处还不知晓。这篇文章没有包含什么优秀经验,只是描述了下「赋闲在家到底做什么」。
现状是什么
离职后首先有比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作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过其实我还是跟平常一样八点多起床。另外因为有了多余的时间,一些之前没做或者做到一半的事情,比如学习贝斯、打游戏,也有机会重新启动了。
这几年身体上不舒服的地方逐渐增加,比如腰、肩、膝盖等,体重也在疫情之后飙升。既然在家待着,也想趁机会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并不打算出门玩,没有太多想去的地方,而且疫情也有一些反复。在家待着也需要考虑吃饭、日常家务的问题。
工作还是要找,不过因为时间自由,所以知识学习、面试都安排得比较自在。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未来规划的问题,比如是不是继续留在北京,什么样的工作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反复纠结拉扯。
另外心态上还是比较焦虑的。找工作过程并不顺利,自己也是容易紧张的人。一种看开方式是,这可能是伴随一生的行为习惯,和平相处就好。
正向推导
要照顾哪些方面,想完这些问题我真的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多事」以及「为了照顾这个人我实在付出了太多」。
想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现阶段我讲不清楚这个问题。追求金钱、房子是可以的,这些也是我当前不富足的,但是不是等于我想要的也无法给出肯定回答。我享受「自我体验良好」的状态,有时候是做一件事情带来了成就感(可以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是躺在舒适区的温床(比如顺手做了一件擅长的事情)。它们没有那么多规律。从「缺少什么」到「目标是什么」也许是一种尝试接近这个问题的方式。
有人会觉得我这样也太累了,职业生涯放个假都要上 OKR。但首先我确实没法做到「真正的休息」或者所谓的「放空」,还是希望稍微规划一下。其次也想制定考虑了未来生活状态的目标,而不只是规划短期方向。
最后自己罗列了一些目标,包括:
- 学习与工作,想达成什么样的学习、工作状态;找工作也包含在其中
- 精神生活,真的还是要接触文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输出
- 生活方式,希望在哪里生活、要怎么构造良好的环境
- 身体,还是要可持续发展,至少要命硬过父母吧
- 资产管理,未来怎么增加被动收入,怎么承担风险
照顾的其中一环是给自己带来一些「良好感觉」,对应就是能不能推进这些目标规划实现。
做时间的大爷
有了要做的事情,就要对时间做一些安排。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离开工作那种有规律的时间节奏之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日常时间重新做个调整。找到优先级高的目标,拆分、明确要做的事情,安插到日常的时间表中。
其实就跟工作的时候一样,任务拆分细了估时才能准确,做起来才有节奏。读完一本书可以是一个事情,但还是可以拆分更细致,比如先过一下目录和内容,感受下每天能够接受的阅读量,然后完成后面的时间规划。
另外在时间维度上,能看到长远效益是很难得的品质。短视而焦虑的我还在努力。
这个角度照顾的是心态,减少碌碌无为带来的痛苦,尽量提升效率充实自己。
周围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居住环境:
- 各处卫生,地板、床铺、衣物
- 各类家电,冰箱、扫地机器人、洗衣机
- 每日三餐,买柴米油盐、食材
- 交电费、水费
更抽象一点,其实是在照顾这个人跟周围环境「关系」。类比人际关系,跟这些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些底线,也就是自己的忍受程度,比如:
- 至少多久脱一次地
- 至少多久清理一次扫地机器人
- 每周至多吃多少次外卖
处理好底线,处理好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他的学习、工作、身体等等目标才能正常接着推进。
心情
心情的起伏有很多种原因:
- 面试没有通过,特别是很多轮面试之后
- 效率低下或行动方向错,陷入懊恼
- 做错事情,烦躁后悔
如果朋友陷入这些心情,是否需要安慰或者怎么安慰,对我来说都是很难的问题。不过到了自己身上,反而可以「糊弄」(到底糊弄自己好不好得另说)。但总归还是要照顾,转移注意力也好,「最坏也不过如此」也好。
大小包办
「请问还要这边关注什么吗?」
- 社保代缴,先别管有没有用
- 社交,增加一些必要的互动
一些实践
这个过程行为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不过可以安慰自己:最佳实践可能就是不断实践。
TODO List
主要用来提醒备忘一些必要的事情。我用的是 Microsoft To Do,记录的内容有:
- 日常规划,比如每两天拖一次地,每两天运动一次之类的
- 面试备忘,有时候约得多了每天就要确认下今天有上面面试
- 一些特殊节点,比如 check 社保代缴情况
用 Obsidian 管理笔记记录
有一天我听了一期《捕蛇者说》的播客 # Ep 24.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系列 - 内化篇,里面介绍了 Roam Research 和相关的用法,让我了解到双向链接这种笔记方式。于是我按照推荐使用了免费的、基于 Markdown 的 Obsidian,用起来感觉还是不错的。我主要用来:
找工作中的好与坏
匹配是玄学,尽量少纠结
—— soyking
2021.06.30 我从上家公司离职了,从有想法到提离职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身心体验也很特殊,但不想展开了。其实在提出离职前我开始面试了,从理性角度讲,先找到工作再离职也更为妥当。但是当时的我,更想在没太多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去找工作,这样比较方便安排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至于说辞职可以得到休息,更像是一个结果或者期待,离职后我休息情况其实比较一般,毕竟还是有一些找工作的焦虑,另外其实也没有太多想去的地方或者想玩的东西。关于在家的状态可能再单独写一点东西记录一下。
我面了挺多公司的,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大概面了有 25 个左右,所以想记录一下这段经历。标题说是「好与坏」,其实是一些零散想法。不过反正每个想法都还是有自己的倾向,也就不想改标题了。
这件事一般都怎么发生的
首先当然要准备简历。我在上家公司做了太久了,项目也跟了很久,所以简历上尽量浓缩一些项目经历,也尽量给面试官留点地方可以发问(也要注意能自圆其说)。另外重要的东西要往前放。
招聘平台我基本只用「BOSS 直聘」APP,看上去这个行业他们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另外也有一些内推的机会,但我比较少走这个途径,朋友不多以及觉得把简历给别人多少有点羞耻(?
面试一般都有技术面、负责人面、HR 面之类的;他们侧重点有时候不一样,有的看技术知识,有的看软技能。是否匹配有时候是玄学,可以纠结但最好不要太纠结。
面试现在基本离不开做题,所以 leetcode 还是要刷。至于一些技术点,对我来说有几类:
- 之前用过的现在忘记了,那找找当时的文档或者代码,要能自圆其说
- 没有接触过,但被广泛应用的,比如 Redis 那些东西、HTTPS、TCP,那只能尽量去了解接触,不至于一点都不知道
- 一定会问的,或者八股一些的,该懂还是要懂,比如 Golang 一些内部实现原理之类的,能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一说还是能让别人信服的(毕竟面试官可能也只是知道而没有遇到这个知识相关的问题)
- 每次面试不会的东西,我基本每个面试都会记录一些信息,包括团队工作情况、回答比较不好的地方,不会的知识点还是要趁机会自我提升一下
虚一点的问题也要准备一下,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还是有区别的,值得花点时间总结提炼一下。提炼也要跟自己实际经历匹配,做真正有依据有用的提炼。另外很多时候面试官考察的是面试者的逻辑、语言组织能力,没准备的话挑战还是不小。这些问题比如有:
- 离职原因、动机
- 新工作的考虑
- 自己的职业规划
- 自己的优势劣势
- 做过比较有挑战的工作
- 过去工作总结和领悟
当需要去了解对方信息的时候,除了一些通用信息,比如团队和岗位对应做什么、规模怎么样、发展方向前景怎么样,还是得从面的公司出发,挑一些觉得有疑惑的点去问或者有技巧地问。比如说觉得这个公司做的事情技术壁垒很高,那内部技术团队是什么样结构,有没有大佬(有的公司做算法应用,一问发现算法就一个人在做,而且还刚跑路),比如看上去产品刚起步,那后续人员招聘规划什么样的,会不会只给一点人然后累死累活,比如说团队是从别的公司空降的,那跟公司的磨合情况怎么样。有时候还得动点心思侧面去问,这个我也不太擅长。
另外直觉很重要,第一感觉不太行的地方一定要多深挖一下,虽然可能有偏差,但总归多了解不会有损失。很多时候觉得有问题那就真的有问题。
每个公司都会花时间在 offer 流程上,如果想综合判断选择一个公司,最好差不多都同时开始面。撤回选择是在消耗诚信,也都在消耗社交,放过自己和他人。
跟工作一样,给反馈很重要
这里说的是公司给的反馈,你的反馈通常不会有人重视。反馈能帮忙提高效率,给面试者一个反馈我觉得都是基本操作了。不过像 BOSS 这种做招聘平台的,也没有给我一个面试结果反馈,依然用的是「没联系就是没通过」这种业界通识。
有的公司也比较有特点,比如收到面试流程评价短信通常就意味着面试未通过。不过一般还是要对方主动说,或者隔一天两天直接去问对接的 HR、面试官。
公司一般也不会给太明确的未通过原因什么的,而对接的 HR 通常也不了解详情,所以还是「感谢推进」礼貌结束对话,减少纠结比较好。
找工作考虑什么
这个问题太复杂,不过无非就是事情、钱、人。事情就是工作内容、行业情况等,人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通常面试的时候很难看清要团队的人是什么样的,但也还是要尝试。
就算觉得「什么都可以」,最好还是有个黑名单,比如区块链、教育行业,风险太高或者行业情况不佳,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或者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自信地看清五年十年后的社会发展,选择也许会比较简单,但这实在太难了(如果能自信地看清,大概也会选择去创业?)。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角度:
- 假想一下我加入后,会不会处于自己可接受的状态
- 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 入职能不能解决做上家遇到的问题
- 打算做多久,再次出来好不好找下份工作
面试体验跟平等有很大关系
面试者通常还是弱势角色,如果面试官能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是很大的加分。经历了一些面试后,我也反思了下之前自己做面试官的经历。
有一些比较好的体验:
- 面试开始,面试官询问是否可以开始,说明自己是谁,当轮面试考察的是什么,时长多久,面试期间自己会做一些记录
- 倾听,提问有层次,比如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个过程也是在展示面试官自己的逻辑和思考能力
- 回答不上来的时候,给一些指引提示;特别对我这种希望面试中不会的东西能回去好好研究的,给点关键信息很友好
不好的体验:
- 明明看上去没兴趣,还要强行继续面,让我手撕快排、做好几道题;如果不匹配其实可以早点结束不要互相浪费时间,前面说了面试者通常是弱势角色,这个时候提出终止不是那么常规的操作,面试官应该做出判断
- 贬低别人做过的东西,可以认为没有技术含量、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但如果去评价我觉得是情商和人品问题,合作起来不会舒服的
- 不尊重别人,联想到某个老哥被追问了好几次「是不是外包」的经历
糟糕的面试体验对应糟糕的流程
举一些例子:
- **证券:线上面试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做了题也问了很多技术问题,到了三面的时候才感受到他们想找有相关经验的人,对经验的依赖有点重(但实际上那些问题我自己分析给出的回答也可以接近答案,不过确实不完全正确),浪费了比较多时间;问了下 HR,说因为是内推的简历所以就还是面了云云,但我是从 BOSS 直聘给的简历,那无非就是有人从 BOSS 收简历然后转成内推赚取内推费之类的;这是流程的问题,但是让面试者买单。类似的还有**出行,面了几个岗位都是有人内推,但实际也是我从 BOSS 直聘给他们简历的
- **科技:现场面试从傍晚到晚上九十点,我还错过了跟朋友吃饭;前面评价应该是不错的,HR 问了薪资之后回去等消息,后来他们应该觉得给不起,就反馈说不继续了;说实话我的薪资没有超出他们挂出来的岗位薪资,不过也能理解一般公司可能会多写一些,也可能觉得我的能力达不到价格对应水平;如果能早点沟通薪资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面试者和面试官都少受点罪
- **视频:一共面了四轮线上、两轮线下,折腾了一个月,最后拒绝了我,也只是说不太合适;我倒是能接受这个结果,不过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工资不匹配所以加面试之类的,还是想说这个是可以提前避免的;后来还听到消息说是团队内部变动之类的,不过还是那两句话,匹配是玄学,尽量少纠结
这些我觉得都是流程的问题,但是通常公司不会关心这些问题,流程上的混乱很难让人相信业务上有秩序,当然也可能不重要。
2020 杂谈
疫情
2020 年绕不过的话题应该就是疫情了。记得刚开始重视疫情的时候,我在回家的飞机上戴着口罩,在机场喝奶茶还很注意要去洗手,下飞机时空姐问我口罩哪里买的,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买不到了。再后来情况开始恶化,武汉封城,各个地方开始有病例,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就是,春节也不敢去哪里了,开始谨慎起来,家里只有妈妈出门买东西;中间甚至也开始屯粮食;每天看着新闻,感动或者气愤,也很担心后续的情况。
后来开始在家办公,翻了下当时的记录:
坏处
- 桌子椅子没有公司舒适,没有显示器
- 可能被打扰,比如扫地机器人
- 沟通没有面对面直接
- 了解生活有意思的事情机会减少了
好处
- 随时可以站起来活动下休息
- 食物质量比较好
- 午休环境比较好
再后来,需要回北京上班了,家人还很担心希望我别那么快回去。回了北京也正常隔离了两周,然后开始正常上班。
上班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自己带饭了,虽然也只是坚持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如果下班比较晚,再拖拉一下,可能就十二点还在做第二天的饭了,有时候也起床再做。后来晚上没法太准时下班,所以也开始带晚饭了。当时还做了一些做饭记录:
- 当前季节能买到的菜
- 青叶菜容易发黄
- 围绕肉菜先做选择
- 猪肉馅
- 猪五花
- 牛肉
- 肥牛(羊)卷
- 鸡腿、鸡翅(放进盒子可能会不太方便)
- 虾肉
- 虾米、干贝、火腿、肉丸类
- 做饭时间(不包括煮米饭)不要超过四十分钟
- 固定一些样式减少选择困难
- 考虑午饭晚饭一起
不过自己做饭也吃得多,胖了一些,直到十一过后才好好减肥,体重控制了一些,但也还没下降到去年同期的体重水平。
再后来,中间疫情还反复过,又开始在家办公了一两周。大家开始慢慢不那么害怕了,也开始有出门游玩之类的。但一旦有风吹草动,依然很害怕,比如现在冬天加上年关,又开始紧张起来了,每天关注感染人数,感染人行踪等等。
今年使用最多的产品应该就是口罩了,一开始还去淘宝买各种各样的口罩、防毒面具等等,虽然买到的也不是很靠谱。后来到公司开始可以每天在前台领口罩,到现在我还坚持每天去领,总感觉不领白不领,可能以后也有用,以后也还要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戴口罩之后,脸也开始长痘痘之类的,不过也没办法,只能说没有必要的时候摘下来。现在回头想想,可能也是因为戴了口罩,基本染上没有呼吸道感染这类疾病。
业余生活
工作之外的生活,主要是:
读书,年末尾读了一本管理类的书《重塑组织》和一本社科类的《国富论》,以后应该也会多读一些此类的书,多做一些思考,不过也会跟小说一起穿插着读。
电影电视,2020 年还是看了一些国产电视的,有的是广受好评的,比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有的是老的电视剧,比如《琅琊榜》,总体来说都是消遣性质的,也都感觉不错。另外还看了综艺《乐队的夏天》,这次没有跟之前一样喜欢很多节目中的歌了,其实节目也没好好看,确实没有第一季那么喜欢了。
贝斯,年中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没有自己业余生活的追求,于是又买了把二手贝斯和箱子,想继续练练。但有时候没时间,自己也不上心,没有好好练习。有时觉得它存在在那里就很好,新年争取定期练习一下,还是能体会到快乐的。
游戏,还是玩了好几个游戏的,比如玩了一年终于通关了的 P5,比如白嫖伍哥的《塞尔达传说:织梦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还玩了一些小游戏,比如《世界游戏大全51》,俄罗斯方块等等。都挺欢乐的,总的来说 NS 游戏玩比较多,PS4 打开的机会还是少。后来还买了健身环,争取好好锻炼,能对身体有帮助。
音乐,其实没有怎么听音乐,有时候也烦了,觉得没那么有意思。倒是听了不少的播客,从讲《乐队的夏天》的「不赖电台」开始,订阅了一些讲日常生活、人文社科的播客,其实以前也有听 IPN 李如一他们的一些节目,只是现在有时候会早上起来放着播客做事,听的频率高了。不过 2020 年确实也增加了很多播客,可能确实是个风口,也是疫情推波助澜。
出行,旅游了一次,总体体验很好,很喜欢苏州,甚至还挺想去那一片工作居住的。
其他状态
2020 年总体来说不太上进,有时候想太多做太少,工作方面总结太多代码写太少。周末或者放假也都比较懒惰,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做好计划,好好执行,不要让自己陷入迷茫或者停滞不前。我觉得我已经到了接近三十岁的人那种迷茫期了,有时候在对「意义」的捕捉过程中产生怀疑,有时候在职业规划上不明确和绝望,有时候是对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什么想法。我觉得我既需要让自己多做事,丰富起来不要花太多时间空想难受,也需要整理下自己接下来的安排,有所侧重。之前也有一些预感,发过一个广播:
2020.11 组装台式机
前因
在 2016 年夏天差不多,我买了一个 MacBook Pro,大概配置是 4 核 8G 带 128G 硬盘,当时还是让斌哥在美国帮我带回来的。很快 128G 不够用了,确实太小了,我还加了一个存储卡。再后来机器配置不够用了,软件有的带不动,而我又挺经常用 Linux 的,装虚拟机也很卡,于是就想换机器。
然后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不想再买苹果的电脑了,原因有几个:
- 性价比不高,同样价格可以买配置更好的
- Mac OS 有时候不够方便,升级之后很多软件也要跟着升级
- 有一些软件只有 Windows 版本或者 Windows 版本有更丰富功能、表现更好等,比如一些游戏或者音乐工具之类的;另外而且盗版软件也少,尽可能用正版但有时候还是会选择使用盗版
另外又觉得还是不买笔记本电脑了,原因是我也没有很必要的带出门的需求,而且做开发希望机器能比较好,台式机能更好地配置。另外我也还没组装过台式机,也有一点好奇想自己动手的心理,于是最后就决定台式机 + Windows 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开发再装 Linux 虚拟机。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我旧开始蠢蠢欲动,把我的 MacBook Pro 卖了,大概 3000 元,然后开始观望准备双十一攒一个机器。
花钱装机
最早我的预算是 8000 元,于是一开始就选了 AMD 3700x 作为 CPU,加上周边的配置组了一套。后来又觉得想买更好的,毕竟其实现在公司的笔记本也是 8 核的了,于是又组装了一套 AMD 3900x 的套装,比较大的差别大概就是 CPU 和散热了,毕竟 3900x 如果上风冷的话基本都是个头很大的,不好选机箱,于是选了一个水冷也相对比较贵。
纠结了一阵子,最后我还是选择了 AMD 3900x 这套,而且因为很多有保价所以在双十一之前一周买了(有个坑下面会再说到)。整体的配置文字版的(总感觉京东的链接也什么时候就无效了):
(2020.11.11 更新双十一保价后价格)
- 【3000】CPU:AMD 3900x
- 【999】主板:技嘉 X570 GAMING X
- 【899】显卡:微星 GTX 1050TI
- 【999-200 保价】内存:金士顿 DDR4 3200 16G*2
- 【349】硬盘:西部数据蓝盘 2TB
- 【1199-100 保价】SSD:三星 970 EVO 1TB
- 【200,闲鱼】机箱:爱国者 yogo k1
- 【259-40 保价】电源:长城 HOPE-6000DS 500W
- 【999】散热器:恩杰 Kraken X73 360 水冷
- 【30-10 保价】机箱风扇:爱国者冰魄 X1
- 【45】DP 线:绿联 DP 高清线
总计是 8628 元。其中机箱想来想去还是从闲鱼买了一个,找那种供应商的也不会旧,价格比京东会便宜一些。选显卡的时候我想了想,我大部分游戏还是从 PS4 或者 Switch 玩,需求没有很大还是不要盲目上好的显卡了。
对他人没有兴趣
年初刚到北京进行 14 天隔离的时候,看了个日剧 《凪的新生活》 ,讲了职场女性过着无趣的生活,在遭受了一些身体心灵的感激后,自己放了一个暑假,放空自己的故事。当然了就像所有日剧一样,最后还是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在某一集中,女主角被男主角说她对他人没有兴趣,大致想表达的是女主过得很无趣,对周围的人也没有什么共情。
这个说法会一直在我脑海里,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这种人。特别从大学开始在外地读书之后,发现自己对身边人、身边事的冷漠无处不在,我开始不能感同身受一些事情。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不会主动去了解别人的状态。我比较喜欢人跟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感觉,从长大了一点之后我就觉得隐私的距离很重要,因此也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从这个出发,我觉得我也不应该去刻意接近别人了解很多细节。至于你过得怎么样,状态如何,应不应该告诉我,应该是「你」的判断,你决定要不要告诉我。
-
觉得对方讲的一些事情,受限于自己的视角和能力,要么觉得无关紧要,要么觉得无能为力。虽然话说回来,很多时候他人的状态如果是本人表述出来,可能倾听比做其他事情都更有用一些。
如果还考究一些的话,我会觉得当前的社会,每个人都过得很独立,那种传统的连结在现在的环境下已经很少了。同时社会的分工也是一部分原因(不知道表述是否正确),大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从某些角度讲,你也不需要去对别人感兴趣。
但同时我不是一个不热心的人,一些场景下对朋友或者他人的关心也会做到位。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虽然经常说着「与我有何关系」,但本身是个善良热心的人,有时候就是会放不下。最后的状态就是,我关心他人那些我感兴趣的,我知道我没法做很多,但我也没法让自己什么都不管。
好像扯远了,不过最近考量了自身的一些状况,觉得确实有着无处不在的矛盾。
摸黑和作死
从去年开始,工作上越来越感到痛苦,主要是:
-
需要大量的沟通,作为一个「喜怒形于色」的人,这类社交性质的工作基本就是对我前二十多年生活经验的挑战。所以期间其实也出过一些问题,有人觉得我说话态度方式也不够好,我尝试了一些改变。每天经过很多沟通之后人就变得很疲惫,仿佛没有办法再应付其他的事情了。
-
需要做很多决定,小范围的拍板还可以,如果是决定一些方向的基本就变得纠结。接受的教育,其实并没有让我做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诚实的人,真实的想法可能会盘旋不知道应不应该表达。
-
杂事太多,想要保证一个完整的时间做某件事比较困难,从他人的期待中,这些事情只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就可以被处理好。
过年之后,依然延续了不好的状态。疫情也带来了一些影响:认为生命无常,而且对人类社会比较绝望,活着大概都是侥幸;每天上班的同时也要兼顾做饭家务,时间更加压缩,疲惫的状态延续。
这种状态带来的影响很零散但也很明显,从观察自己的角度:
-
经常咆哮,包括内心经常骂街,回到家中没人的时候,可能想到某个事情就会骂出来
-
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比如强迫性的晚睡,明明直到需要早点做饭就是拖延到很晚,最后夜里两点才睡觉,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差;比如已经感觉到腿有点冷,也意识到应该多穿一条裤子,但就是不会去做直到感觉膝盖不那么舒服
-
没有动力做好事情,很容易进入自暴自弃的状态,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插播清明三天假期自己做了什么:第一天打扫房间,买菜做饭,下午看电视剧睡觉晚上本来打算工作一会儿结果打游戏休息了,夜里看电视剧;第二天起来有客户问题处理,收尾了电视剧,看了客户的问题,下午睡觉,起来找同事吃饭,回来直接睡过去了,四点醒来又睡了会;第三天本来要工作,也磨蹭了下没有推进,下午睡觉晚上有客户问题又看了会,本来假期打算做的事情基本都没做也很懊悔
自己想了一些之后,觉得现在因为缺少目标而「摸黑」继续往前,是导致这个状态的主要原因。想想自己也工作了快五年了,但究竟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好像从来没有给过自己的一个答案。有的人想攒钱买车买房,有的人想健康长寿,有的人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但我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东西。钱当然希望有,但也知道这种东西没有最多只有更多,非要不可的东西似乎也没有,而且上面提到的生命无常也削弱了这种欲望,另一方面很固执认为一旦过分追求金钱肯定有很坏的影响。对生命或者家人,责任心其实很模糊,不是很想展开讲。
曾经阿三说我的生活状体可以用「憋屈」来描述,昨天跟同事聊了会,如果从最简单的角度讲,可以从「让自己快乐」出发给自己一些目标。那问题可能转换为,现在什么事情让自己不那么快乐,比如:
-
身体不舒服,因为久坐而导致的腰疼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看上去只能靠纠正自己的习惯,以及保持锻炼的习惯来避免,要想办法把时间挤出来。
-
工作上的不舒服,包括上面说的沟通、琐碎的事情等等,我觉得需要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决定当下应该适应还是寻找别的解决方法。
也记录一下可能的帮忙调整当前状态的策略:
-
考虑效率,节约自己的时间,减少产生空虚感
-
严格按照时间安排执行,敦促自己不要懒惰,少一些犹豫,不要陷入低迷的情绪
-
记住值得开心的点,必要的话就记录下来吧
-
也许可以看点书解答下自己的困惑
我也一直承认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如果自己跟自己面对面坐着,估计也会互相觉得对方难以沟通。如果可以的话,这次希望更了解自己一些。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雪国》这本书是我 2008 年买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看了其中的《雪国》,就没再继续,一直放在家里。2019 年国庆回家又看了《古都》,2020 春节又看了《千只鹤》,因为疫情留在家中,又把《雪国》这篇看了一次。想单独说下里面《雪国》这篇小说。
书中最引起我触动的是关于「徒劳」的一些描述。从东京到小城做艺妓的「城市败北者」驹子,喜欢上来寻欢作乐的东京少爷岛村。当她身上还残留的都市气息被发现时,有一段关于「徒劳」的描述:
但是,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她自己没有显露出落寞的样子,然而在岛村的眼里,却撑了难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也许这段话有让人不自在的「高高在上」,但那种无力感仍让我感同身受。也许是因为这几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感受到一些寂寥和种种无可奈何。在被鼓励追求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一种茫然所包围。这种茫然,有处在一种不断追逐状态下的绝望,什么时候能赚够钱呢,什么时候可以有喘息的机会,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完整的;也有对追求本身的思考,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否值得这么做。从书评中也看到关于「虚无主义」的描述,判断自己现在可能有这样的倾向。我的朋友 SY 最近经常说的「没有用」,一句比较万金油但能堵住一些问题的话,我觉得是这种境地的衍生。
一旦有这种想法,其实整个人会消极很多,不得不说最近一年多以来我的状态也确实如此。尽管也会为了坚持下去,保持乐观态度去推进手头的事情,但是总感觉会在什么时候泄气。当安静下来的时候,也会对自己所做一切进行怀疑。看到这篇小说里的描写,多少也产生了一些共鸣。想起在我最喜欢文学的年纪,我爸就表示不希望我读太多文学作品,认为这些作家很容易传达一些负面的情绪,我想他大概有自己的道理,不过如今我应该也被同样的情绪困扰。
回到书中,除了这种明显表述的「徒劳」,情节也不断渲染这一点。喜欢着岛村的驹子知道岛村无法跟她在一起,但只是多次明显的暗示,而不直接说自己的诉求。岛村也知道他不可能帮助改变驹子的生活,他即将要回东京,回到自己的生活。她说:「你走后,我要正经过日子了」。
小说的最后,岛村和雪子在一泻千里的银河下,穿过雪地前往火灾现场,那里的火冲向银河,那里同样挣扎着的叶子死了。「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一切那么美,但他们在人生各自的没有意义的荒地上奔跑着,银河作为永恒者,只是在那里让一切变得渺小变得没有终点。
买的时候我刚刚初中毕业,忘记当时的一些心境,不过应该跟现在相差很多吧。
2019 糟糕的一年
八月份的时候,跟朋友去了趟日本。看烟火大会的时候,我们在河边。我坐在草地上,吃着买到的东西,前面也有人只能从缝隙看到烟火,但是心情真的很舒畅,想一直那样听着烟花声音,人群的欢呼,吃着东西没有什么负担。
十月份回家的时候,去了丁丁家,他家里有一台 CD 机(似乎是 Marantz 6006),我听了他好几张专辑,放着没怎么听过的 The Doors 乐队的歌,躺在沙发上,感觉很自由。跟这个城市也没有什么联系,只认识丁丁在这里工作,但就是很放松很享受。
虽然听歌越来越少,也不怎么走心,不过今年还是时不时有让我循环歌,还是很高兴的,比如现在在听 colorful world 。
今年其他记忆大概缺失了。
扔东西的季节
记得妈妈去外婆家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外婆处理屋里堆积的各种东西。老人家喜欢屯东西,这个是谁送的,这个以后还有用之类的,但其实都是可有可无不那么重要甚至完全没用的东西,外婆就想放着不去动它们,这个时候就靠妈妈强硬处理掉。后来我发现妈妈自己也多少有点屯东西的习惯,不过也比外婆好一些了,家里相对整洁很多。不知道以后后辈怎么看我。
我发现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特别想清理一下现在的东西。有时候会把旧的东西扔掉,可能之前一直偷懒没有扔,也有一些是可以留着,但是这个时候心里就是觉得想减轻某种负担,赶紧把东西赶出家门。还特别想把手头的事情清理掉,看到一半的书,打了一半的游戏,这些残留太多了,就会觉得很累赘,想赶紧从身上甩开。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草草了结一些事。
实际这样做是否真正减轻了某些「负担」呢?其实心里可能还是会因为清理了一些东西而舒服一些,这种「清理」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整理心情,现实面对的事情和生活中的实物都给了自己一些负担,在处理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有种抛开过去的感觉。能没有牵绊直接重新开始,也是一种新鲜感吧,虽然可能有段时间后,这些负担重新回来了,一模一样。
不过有的东西草草了结可能也不是什么好事。大概每次希望做清理,通常都是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这时候了结的事情,可能就真的烂尾了,丢掉的东西,可能也实际有点用处。甩开的东西真的干净甩开了吗,很大程度还会卷土重来吗?于是最后可能只是给了自己短暂的安慰,跟周围一切的牵绊,比如那些衣物家具、电视剧情、游戏进度,强行割裂可能本来就是做不到的吧。另一方面,这些「清理」的意义,可能也只是用来逃避一些更烦心的事情。
每次这种类似「打压欲望」的活动,总能引起发起一些对自己的灵魂质问:我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开始做这件事等等。再深入想一下,确实还有一个对应的时期,就是很想要一些东西,想用欲望填满内心的某些部分。通常吧,也是忙到生活没有其他余地的时候,才需要用更多的欲望填补空缺。
Osaka - 职业笑容
2019.08.11 我们去了环球影城。大体上就是买了快速票,玩了哈利波特、大白鲨、小黄人、蜘蛛侠的样子。很多电影我要么没看过,要么看完忘了,所以玩起来也没有很融入,不过 4d 的感官体验还是很棒的。bin 说得对,还是得有 IP,这些东西如果就是单纯 4d 体验,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玩。
另外是我对这种「虚假」的表演、体验并不是很感兴趣,对童话中的世界,既没有办法代入,也无法觉得有多好玩。长得可爱的东西,也没有让我很心动。
在玩大白鲨的时候,工作人员扮演船长带领我们逃过大白鲨的攻击,她一直在说话,非常卖力,虽然听不懂,不过她的表情在告诉着我们惊恐、安定、冷静、惊魂未定。需要惊吓的时候,她满脸恐慌,告诉我们大白鲨出现了,需要安心的时候,她脸上又露出笑容,甚至有点挤出笑容,眼睛两边有一些皱纹。不知道她需要每天扮演多少次这样的过程,但看上去真的很尽心,也看得有点难受。
还是对制造出来的,融入的式的场景无法体会奥妙。
晚上吃了好吃的大阪烧:
第二天随便买点东西就回北京了,回到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