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2024-01 股灾回顾
2024 年 1 月,A 股发生了一次股灾,影响一直持续到 2 月份。对我这个没怎么经历过大起伏的新韭菜来说,有必要回顾下这期间的一些观察学习。
俗话说,喜欢复盘的人就会收获很多复盘。但这篇记录也谈不上复盘,毕竟谈不上有太多实际的改进,只能说多了点见识,拓宽了点想象力。
毕竟在混沌的世界,想象不出来的魔法就没法实现。
发生了什么 2024-01-17,在连跌了一段时间之后,E 大微博说很多指数都跌破了长期趋势线;有人认为是公开的 GDP 数据不被认可 2024-01-18,开始有国家队买入一些 ETF,但没有大面积买也没有持续 2024-01-22,上证指数到 2750,接下来几天都是开盘大指数下行,国家队买了一些又回弹,呈现 U 型图;也开始有人说雪球敲入爆仓,也有说期货交割什么的,可能都在找理由吧 2024-01-30,开始有国家队买入 ETF,集中在沪深 300、银行证券中字头,其他比如创业板、小盘依然比较惨 2024-01-31,根据 E 大的估值统计,现在全市场 PE 是历史第三低,仅比 2018 年两个时间点高 2024-02-02,段子挺多的,人民日报还发了个《“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把网友整无语了;开始有人说转融通做空的问题、地方债务引发做空等等,总之跌到一定程度就是会有各种原因分析 2024-02-05,上证指数跌到最低点 2635,根据 E 大的估值统计,现在是 PE 历史第二低,PB 历史最低;且慢提醒我补仓 33 份,这是提醒过的最多的一次;有知有行的市场温度计到了最低点 1℃ 2024-02-06,国家队开始买小盘股(据说一开始只买大盘股,导致其他资金抛售小盘跟买大盘),中证 500、中证 1000;整体慢慢反弹 2024-02-21,上证指数回到 2900,基本完成反弹;后续又站上 3000,在 3000 徘徊 我做了哪些操作 网格,庆幸咬咬牙遵守纪律: 触发了不少买入,包括医药、恒生科技、传媒,硬着头皮继续买 买入资金有的从卖出其他品种来的,卖出的自然是卖在了低点 后来网格逐渐回收,包括恒生科技、传媒都在今年创造了不错的收益 中证红利,为自己的恐慌买单 2024-01-18,出于某种「平衡」的心理,卖掉了近期总体涨势还可以的中证红利 2024-01-29,红利先被救起来,涨了一些后,出于对未来不确定,又卖了一些 事实证明这个完全错误,红利由于符合一些避险的情绪,是 2024 上半年涨最好的品种之一,卖了之后到目前为止涨了 10% 左右 本来我整个仓位的红利占比就不高,一直也没好机会买入,更好的方式观察趋势是 000922 趁跌到 4800 左右、且慢提醒补仓的时候加一些,不过当时确实恐慌大于一切 混合债、可转债,卖早了但也接受了 2024-01-25,卖出一些混合债,也是出于跌太厉害了压力比较大,债券投资中这些混合债也是我比较头疼的部分 2024-02-05 开始回涨之后,继续卖了一些混合债、可转债、一直想干掉的差的债,买了点短期纯债;也卖了之前的垃圾基金,也属于不太后悔的 后来有一些混合债回涨比较厉害,确实不应该太快抛售;不过大体上不后悔,毕竟本来也计划债这里更纯粹点,只是这个时间卖确实亏了一些 指数基金,小心翼翼加一点点仓 买了传媒、中证 500、沪深 300、创业板、医疗等,肯定买在不贵的位置,就是胆子小所以买特别少 2024-01-31,卖了长赢计划中 5 份金融地产中的 2 份,主要也是恐慌,后来其实都涨回来了 在这以后,我是谨慎了不少,本来每个月的定投也慢慢改成观察有机会再补仓了,补仓金额也没以前放得开。另外大部分钱也还是进稳健投资,可能国家想收拾的就是我这种不花钱的人吧哈哈。
Posts
2023 更改日志
年底发了条微博,描述 2023 这一年「疗伤失败(各种意义,主要说扶不起的 X),索然无味,头轻脚重」,虽然说得很具体,但到了年底回望,感觉整一年都弥漫着一种梦幻的挫败感。
身体 腰疼的问题依然存在,忙的时候一熬夜就更加重了,有时候躺着也不是很舒服。国庆回家,姐姐跟我说可以做臀桥练练背部肌肉,坚持了一段时间确实舒服一点,没想到年底生病发烧天气寒冷人也犯懒,一下子就又没继续了,还是得重新练起来。这一年肩膀酸疼也比之前更频繁,有一天看到公众号「刘备教授」的一篇文章,提到提到熬夜对肝有伤害,而肝跟肩是一个神经,可能会导致肩膀疼,于是也开始注意不要熬夜,肩部多活动活动。
新冠防控放开之后,周围人基本都不戴口罩了。年中疑似二阳发烧了一次,年底疑似甲流也发烧了一次,这个频率放在新冠之前还算正常,只能说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一点保护,虽然并不怀念它。以及这三年我也没什么进步。
年中的时候感觉上下牙有点摩擦,医生觉得是咬合比较紧,不算太大的问题。我自己觉得可能那段时间心情也比较紧张,有时候牙齿咬得用力一些。
本来今年的计划是体重维持 60 公斤,但因为各种原因(情绪、意志力等等),导致下半年全线崩溃,体重还是在高位。2024 年要先控制一下体重,从摄入和锻炼入手。今年运动不太多,中间有段时间玩《健身环大冒险》和《有氧拳击》,但没有长时间坚持,也去了几次游泳馆,但没形成习惯。
工作 工作到了第八个年头,真是什么热情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无论对做的东西还是写代码本身。我在这个公司就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两周年是个关键节点,一直认为过了就可以选择离开。所以年中一度也觉得得找点别的机会,毕竟也没太多好留恋的。只是自己也很迷茫,而且外部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于是一直苟着。只能说也在做一些事情,但没有那么尽心尽力,心情也没有那么好。
带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既没有全心工作,也觉得很累。年初的时候,也关注了一些创业、做产品的方式,后来也渐渐没这个心思,没有再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再后来我想到,也许我需要有一些充能,才能重新有热情,这个阶段看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这个充能我也不知道是休息,还是投入到新的领域去。
如果要分清楚是心累还是身体累,前三个季度还是心累,有休息时间只想躺着,最后一个季度工作比较多叠加了身体的累。也许因为某些惯性,我有时候观察到自己会擅自加码身体的累,来抵消一些空虚。这就像喝咖啡提神一样,但是咖啡的劲头过了之后,总有个消耗完掏空的时刻。
今年最火的还是 AI,招聘市场还活跃的也基本是这类公司。我觉得确实是好东西,从我简单的使用中都帮助我省了不少时间。自己也搭建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去体验,不过浅尝辄止,没有太多热情。资本市场对它非常热情,也许看到了一些未来,只是它的周期起步刚好是我周期下行。
生活 年初的时候,还考虑过在北京买个房子,当时考虑在远一点的地方可以买个小的。但在计算了房价、贷款等之后,还是放弃了:一个是觉得难以把握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从小没有负债的习惯(都说富人不担心负债,善于利用杠杆,我确实现阶段难以做到)。房市也一直没那么好,之前联系的中介一直时不时来问问我。站在年底看,没买也没太多遗憾,从趋势没看到止跌的意思。
关于房子,中间还听了一集播客《知行小酒馆:E106 房子,买还是不买,卖还是不卖,这都是问题 | 房产万事屋 3.5》,嘉宾大卫翁认为只会政策偏向救房市而不是救房价,该硬着陆还是会硬着陆。我直觉上(或者作为无房者的立场?)比较认可他的说法,但要是跌太猛了,整个社会都不会好过,得自己有所准备。
不仅仅房产房价,整一年各个方向似乎就没什么向上的趋势。赶上这个时代,走哪个极端对我来说都没好处,所以有时候有一种阴暗的心理:之前你不是折腾了一堆对人民没好处的烂事吗,那现在这个局面就是需要承担的后果。我也是这个后果的承担者之一,什么时候我能「成熟」到可以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抓住一些脉络让自己舒服呢?
没有了买房的念想后,也认真想了下离开北京。目前来说,我认为我几年内还是会离开的。北京对我来说没有太多吸引力,环境饮食文化都没在我的点上,再加上自己的需求也在削减,它不太需要我而我也逐渐觉得我想摆脱它。虽然网上有不少人离开之后还会回来,大城市在大部分时候是更合理的选择,但如果我有一天走了,我大概率不会回头了。尝试着转 BASE 去杭州,不过无果,倒也没有很在意。
这一年也没玩什么游戏,主要在玩《塞尔达王国之泪》和一些小游戏。塞尔达还是好玩的,《Splatoon 3》可以说彻底告别了,没什么精力投入了。年底看网易云音乐的总结,这一年可以说非常无聊,听音乐数量少,有意思的更少。年中的时候看了《乐队的夏天》第三季,不过没有太多好听的歌留下。还是推荐表情银行这张 EP《嘿!岛》,舒服而温暖!
关于咖啡,今年买了个摩卡壶,因为喝手冲比较贵,这也是消费降级的一种吧。虽然还是把咖啡当做功能性饮料,但逐渐也能寻摸出一点门道,做的咖啡也比之前好喝一点。
投资 不少人说应该有套房再去投资,虽然前面说我暂时不太想买了,不过投资这一年还是继续学习和实践。这多少有点「不自量力」,另外前面说我心里多少觉得变坏也是某些人的咎由自取,那觉得嘲笑它变坏却又要投资、投机,也挺矛盾的,这可能是我知行不一的地方。
这一年的市场实在挺糟糕的,开年的时候看着还行有一点起色,后来就反复在 3000、2900 点挣扎。悲观情绪一直在弥漫,而且普遍都觉得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不容易。《面基:E32.残酷的存量时代和投资光谱右移》、《起朱楼宴宾客:vol.46.那我应该在伊利里亚做什么?|投资账三季度复盘》这两集播客都提到了,时代变了,得适应新的范式,在适应之前也得谨慎对待。年底博主「二级市场捡辣鸡冠军」在不少指数跌破长期趋势后,表达了会更加谨慎的看法(比如这条和这条)。
在这些波动、学习中,感觉自己也收获了这一年少有的进步,对于市场、至少对这个语境有一定了解。我一直是个上手比较慢、慢慢熬的人,这一年开始对主动基金、主动投顾祛媚,认为还是应该自己去做一定把握,比如仓位、投资标地。不过据说美股投资者大部分是职业投资机构,可能我们还没到那个时候。
目前自己的仓位已经比较满,年底的绝望情绪也让我选择继续观望,毕竟随着年龄增长,后面要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有人说信奉价值投资的人,就是喜欢寡淡而无味的生活,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是价值投资的实践者,但我就是典型的忍着吃苦反而能自洽的那种人。
其他 这一年过得又快又平淡,翻了下今年的日记,从时间花费来说,娱乐、学习技术时间下降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工作、关注时事和投资。从情绪上看,上半年稍微乐观;年中开始对工作懈怠对生活迷茫,就业投资行情不妙;年底工作很忙,外部环境继续下行,弃疗躺平心态加重。
我有时候想,这一年会是人生、生活的转折点吗?从自身来说,以前的我像个卷王,经常有享受生活的罪恶感,但这一年也逐渐让自己更自在,放下一些跟自己的纠缠。从外部来说,行情大家都说是「未有之大变化」。不过也许只有等能回头的时候才知道了,活下去呗。
Posts
2023-08 投资记录
最近回看一年前的日记,发现自己投入精力研究投资已经一年了,「研究」其实是慢慢迭代,作为一个工具人(指不停换工具、而不是专注事情本身的人),直观感受是怎么才过了一年。借一周年的时机,记录下自己的投资行为,方便回顾批判。
1. 基础框架 1.1 一些学习历程 再回顾和补充下2022 的更改日志提及的投资学习:
2022 年,因为厌倦工作等缘故,开始关注退休、关注自己的钱;意识到前几年攒下来的钱,没有生出更多钱,大部分都放在定期理财上了;自己对投资的了解太少(2021 年股市大热的时候,作为韭菜买了一点基金但亏损严重),在短期手握现金无大支出(没有买房买车的想法)的前提下,应该学习怎么让手里的钱成为资产(能生钱的才叫资产) 看了《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被吸引了,开始看「也谈钱」公众号,从这里知道了且慢、有知有行 看了《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开始关注指数基金投资,关注「银行螺丝钉」公众号 在有知有行 APP 上学习一些课程,了解「四笔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概念,也比较认可买指数的逻辑 从有知有行和「也谈钱」,知道了「ETF 拯救世界」也就是常说的 E 大,加入且慢的长赢计划,开了证券账户,学习跟投网格 从抖音、B 站、小红书学习一些投资知识,并且开始阅读一些技术分析书籍,比如《日本蜡烛图技术》 整理了一套自己的资产梳理方式,做每月总结;也写了一些工具做这件事,自己的渠道比较分散,折腾了一阵子最后用 OCR + 文本处理的方式,辅助每个月的记账分析 学习怎么在同花顺看一些指标数据,支撑位、压力位,开始计划写一些工具来主动分析 1.2 目标和计划 我想要得到什么?我羡慕提前退休、财富自由,想持续成长,但我没有更明确的长期计划。没有明确目标很难做规划,所以我还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资产总值目标,接着:
根据一些行情估算(比如参考十四五规划 GDP 增速 4.7% 的目标,优质资产理论上会更好一些),设定自己的目标,我设定的 6% 根据自己当前资产、收入、收益率目标,使用这个工具,计算应该什么时候达到资产总值目标,我的下个时间点是 2027 年 3 月 在收益率的目标下,评估自己手上的钱投资比例,比如:通过 8-3-1(8% 的权益类投资收益率,3% 的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率,以及 1% 的再平衡)的评估方式,计算应该分别投入多少比例,在 6% 的目标下,我需要 40% 权益类投资,60% 固定收益类投资: $$40\%*8\%+60\%*3\%+1\% = 6\%$$ 当然这些计算还是比较粗糙的,应该注意:
工具计算的时候,预期是手里的钱需要持续有 6% 的收益;而这些钱并不总能都分给权益类、固定收益类投资,总有需要用到钱的各种情况 另外权益类投资的钱应该是 3-5 年内不会用到的钱,一定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需要考虑行情控制仓位,不能为了达成资产配置目标,不管行情盲目下注 1.3 资产规划 参考了四笔钱的思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划分了(为了减少统计麻烦,没有很严格地认为能生钱才叫资产):
Posts
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
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某一期介绍了《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李笑来和这本书都存在一些争议,以前的我也看不太上这类书籍,但这一两年逐渐开始阅读它们。也许之前的我还没遇到太多问题,而当我到了不惑之年,想找一些答案了,渐渐发现以前忽略了的书或者文章,也许有我需要的内容。
于是我五一借着假期认真读了其中一些篇章,读完之后,我觉得它未必给了完美的答案,但至少提供了思路。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随意,内容很「公众号」,实际上我先发布在了今日头条上。我想知道这种风格的文章有没有反馈,结果是没有任何反馈,也许有很多原因。我想了想虽然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怎么样,但我还是应该坚持更新自己博客,在这里留存一份。
1. 财富自由?不,我要成长 李笑来认为: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也就是说,我的时间我做主了。从此刻开始我想做主我的时间,那我之前的时间肯定是高效利用了。怎么高效利用,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卖出的钱(拿到更高的薪水)或者将时间卖成多份,前者有上限,后者需要琢磨。
把原来一份的时间,卖出更多份,核心在于打造自己的产品,做创意性的内容,写书也好、做自己的服装品牌也好,能持续带来正向收益,能重复卖出去,就能提高时间的效率。
这是从目标和实现上,阐述了财富自由这条路。那从观念上,李笑来又认为,我们不应该死盯着「财富自由」四个字,它不是目的,成长才是目的;盯着一件事会自己厌恶其他事情(比如厌恶工作),如果专注于成长,那只要其他事情有助于成长,我们都会去坚持。再自由,也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引领自己向前的力量。
2. 我该怎么成长 要怎么成长呢,李笑来拆分了几个主题,用了好几篇文章来反复说明:
集中注意力 保持耐心 有正确的价值观,做正确的事 提升元认知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李笑来认为,去拥有这些品质,去将方法运用到生活工作投资,是可以持续成长,是可以走上财富自由之路的。
2.1 用注意力成长,而非售卖它 李笑来指出,我们关注该关注点事情,不要去凑热闹、随大流。以前的门户网站、微博,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本身就是一种买卖注意力的生意。你将注意力卖给了平台,平台用广告赚钱,从企业来看,它花时间做出的平台,只要有人看它就卖出一份,它卖出了多份,它实现了自由,那你呢?
注意力很稀缺,所以应该用好它。如果你不知道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可以考虑:
积累知识 磨炼技能 观察生活 思考未来 创造价值 经营人脉 同时,我们将注意力放到自身、放到成长,也别担心因此错过了什么,该知道的总会知道。另外,李笑来的这个观点我很同意:牺牲掉部分在其他事情上的注意力,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安全感(比如不花时间看盘是不是有时候心里慌);但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
2.2 保持耐心,做长期主义者 保持专注,不要太容易被其他事情左右,对当下、未来笃定,同时保持耐心。我们可以看到专注、耐心其实都是有点反人性的,不跟他们做斗争,就会容易随大流,容易在成长路上有偏差。
作为一个追求持续成长的人,我们必须「活在未来」,为未来做打算,把眼光放长远,用李笑来的话说:
最终,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有更多的财富。道理很简单啊:所谓的投资,无非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眼光放到未来,就要对眼下的事情有耐心,有耐心的人,通常也信奉长期主义。李笑来提到两种人格,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和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前者让自己光鲜亮丽,后者更在乎自己的成长。他们的显著差别是,后者只会把成功当做一种状态,耐心追求长期成长,去攀越自己人生的一座座高峰。
我们注意到,长期主义讨论的是时间维度。在很多篇文章中,李笑来都提到应该增加考虑时间维度。很多事情加上时间维度考虑会豁然开朗,比如说看好某一个成长股票,增加时间维度考虑,一个是可以更好考虑当前价格是否合适,另一个就是对于短期波动不再焦虑,坚信了长期会有成长,那只需要耐心等待。
这里就涉及到李笑来提到的实现财富自由的方式之一,股票投资。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将时间多份卖出的事情,自己有能力做一个成长公司也可以,没有的话去投资也可以。在股票投资中,他提到了几个关键点:
尽早入场,用真金实银学习,不用在乎本金的多少,因为你有再多钱也需要去学习 不要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这同样是对我们耐心的考验 留在牌桌上,而且不要 ALL IN,这是一些基础的底线了 2.3 正的人做正的事 好了,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成长(摆正观念),也知道一些途径(比如专注自己的事情、研究股票投资等),有了奔头怎样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跑偏呢?
李笑来从创业者的角度,引用了别人对成功创业者的描述:创业是会做解答题的人答对了选择题。选不对道很难成功,选对道背后就是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是基础功能,在复杂多样的世界中,它还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一个聪明人,不可少的是:清晰的概念(知道有什么),正确的价值观(知道怎么选怎么做)。
价值观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刚需。这里的刚需,理解成他人的刚需,是正确理解他人需求,去做出持续有生命力的产品。理解成自己的刚需,价值观指导我们将成长、耐心当做自己的刚需,给在做的事情增加一些意义目标,能帮助我们更好成长。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其实上面也已经说了不少,这里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正确价值观:
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成长 > 成功 未来 > 现在 > 过去 运用价值观去做选择,就要能筛选出更重要的事情,考虑必要条件(这也是保持专注呀)。在运用价值观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坑,比如以偏概全,这也需要我们去涉猎更多、行动落地、保持长期跟踪。就像文章提到的,他们相辅相成才能让我们成长更好:
Posts
2022 更改日志
延续去年的更改日志,今年依然通过一些零散的点,尝试总结下一些改变。
身体状态 年初目标是保持 60KG 左右的体重,但到了下半年逐渐失控,基本是失败了。还是没有形成固定的运动习惯,每天早上起来会伸展一下身体,主要是为了早上上班比较有精神一点;中午吃完饭也会去散步,不过吃完晚饭就没有,感觉也得安排上。下半年曾经有段时间,坚持一周 1-3 次,早上起来玩 10-20 分钟《健身环大冒险》,也许有点作用。不过后来开始居家办公,以及自己变懒惰了,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半年搬到新工区,打饭流程变了,控制饭量也不那么方便了,感觉也有点影响。
身体不舒服的地方,一个是膝盖还是容易不舒服,年底也开始吃一些软骨素保健品,看看有没有用。另一个就是腰,这一年工作比较忙,上班时间在逐渐增长。牙有点怕冷,所以补了一次,医生说牙龈跟牙脱离有点厉害,容易暴露神经,需要再看下牙周科,但还一直没去看。生病的话,就是年底疫情防控放开之后,感染病毒发烧了一回。2020 之后几乎就没发烧过,可能得益于防控和经常戴口罩,发烧还是很难受的,需要一个恢复期,好在也慢慢恢复了。
2023 年还是要增加锻炼,还是没法避开工作啊,先自己做好准备吧。
父母这几年也有明显的衰老。妈妈退休几年了,这一年主要是膝盖不太舒服,去医院查了下血压比较高,于是也开始吃药维持。大姨丈这一年也脑出血,真的明显感觉爸妈这一辈在快速老去。希望老人家不要相信乱七八糟的中医,好好跟药别自己停了。年底不少老人感染新冠之后身体吃不消去世了,家里其他老人家还在坚持抗争。
养老大概也是这一年比较热门的话题,也可能是我到了这个年龄开始接触这个问题了。年底国家也推出来养老保险金,我暂时还在观望没有加入,在长期的事情上,对集体没有太多信任感。
学习投资理财 今年看了一些投资理财相关的书、文章,主要是接触一些理财的基本概念、投资策略:
从《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和《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了解到一些资产规划,对于上班族来说的一些可行的投资方式,比如 ETF、宽指基金 从有知有行 APP 学习「四笔钱」的概念,也使用它来进行记账,对我来说比较方便 了解到一些大 V 比如「ETF 拯救世界」的投资观点,学习一些短期波段的知识 在自己的 Obsidian 笔记中开始整理自己的投资规划,包括资产配比、定期 Review 等 边了解边尝试实操,也费了不少时间,但感觉是迟早需要接触的。现在主要关注的:
长期投资:指数基金定投,每个月按照一定的方式算出定投金额进行操作;一些行业、行情、投顾跟投,比较零散 短期投资:放了点钱在股票账户上,跟着做一些自动波段操作,还在尝试中,不过大钱肯定赚不到 安全线内的钱:还是放在一些理财产品上 今年的行情十分糟糕,也可能也是入场的时机,不过这谁都说不准,抄底把自己身家搭进去也不少。年底逐渐放开,市场预计明年会有一些机会,但也不少评论家没那么乐观。整年的投资亏损了不少,肯定还不如全都买理财。不过我想这件事避免不了交一些学费。
其他杂项 这一年绕过不新冠的话题,一整年都在三天一核酸,非常折腾。年初年底都有不少时间居家办公,居家比较麻烦的是吃饭问题,工作效率也比较一般。但我总觉得是工作内容导致居家体验不好,WFH 本身没什么错。到了年底,放开也是简单粗暴,可能政策都是我们看不见的博弈的结果,但我们却是承受结果的个体。
今年玩游戏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可能随着年龄增加,热情减少了,精力也分散了。年初打了《骰子地下城》,投稿了两个视频,其中一个播放量达到 2.4w,可能是因为中间突然玩的人多起来而这个游戏相关视频又比较少的缘故。不过我玩得也不好,弹幕也有吐槽的,不过有人看自己的视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投入比较多时间的游戏,还有《Picross》,比较杀时间,上手容易又容易上瘾。《Splatoon 3》发售之后玩了一段时间,但需要加速器,而且单排我不喜欢,组排没有什么成就(这一代没有组排分数),所以就热情逐渐下降了。有可能一辈子就只会有一两个沉迷的游戏,需要在一个刚好的时间段接触,有精力有时间又喜欢,再之后都不一定能有这种体验了。
下半年得到一个咖啡长嘴壶,想利用起来,于是买了一堆手冲咖啡的器具,开始做手冲咖啡,还做了几个视频放在 B 站上。这可能算是一种具体的日常事情,每天早上冲杯咖啡让我感觉有一点平静感觉。不过冲得不是很好,也没有什么辨别好坏的能力。
一些精神状态 日子过来过去,无非就是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切换。工作的话,这一年外部环境还是很恶劣的,不少公司开始裁员,部门 HC 也缩水了很多,下半年我几乎没有参加面试。
但大概是因为工作比较久了,也开始对工作时不时产生强烈的厌烦(七年之痒?)。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对编程也没有哪怕百分之八十的热爱,而性格又是那种容易纠结容易操心的,实际工作体验不是很好。不过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之后,越来越接受自己螺丝钉本质,所以这一年也有不少「破罐破摔」的时刻。在开始有裁员消息后,也想着干脆裁了我吧,拿着钱我可以休息一段时间。
工作的时候闹心,就会越期盼下班的解脱。每周大概就是上着班想着赶紧到周末喘一口气,到了周五就开始不想干了。这其实没什么,但我前几年确实不是这样的。总感觉自己正在走某个坡度的下坡路。年底感染新冠之后,工作的热情几乎就是腰斩,总想着逃避、干脆过年吧。
但其实休息时间也没有多快乐,玩也没有尽兴。有时候是想着工作,有时候是想着人生,不知道之后的生活应该怎么规划。面对逐年下降的身体素质、磨灭的生活热情、懒惰的滋生,也想了一些对抗的策略,比如读书、学习、玩游戏、接触点新的东西。在想策略、实践策略中,似乎也还是在逐渐增加焦虑。说到学习,这一年的空闲时间都没怎么接触技术,除了每周写一道 LeetCode 算是保持一下手感,其他的真是得强迫自己才会去囫囵吞枣学一点。
可能就是太多事情不够「具体」,没有清扫掉模糊地带。外部环境其实也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让人少了期盼缺少勇气,也许英雄会抓住这个机会、实践家会开始寻求出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错的地方可能就是想太多做太少吧。今年听说不少润出去的朋友、同行,公司高管也不少 Base 地切换到海外,总感觉有一些变化在悄悄发生只是还不明确。
观察自己的话,一年要重复很多次纠结思考、给自己喝点鸡汤、挣扎两下放弃的循环。到了周日会担心周一的到来,也会为自己「什么都没做碌碌无为」而感到焦虑,根本上可能还是没有回答好「要什么」的问题。显然去年说的「活在当下」「接纳自己」并没有做到。今年希望自己能做具体的事情,专注自己的感受,找找让自己有新鲜感的事情。
今年看了本书《富爸爸穷爸爸》,讲追求财富要有自己的事业。我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未来会去创业,虽然失败的故事太多了,自己也完全是个菜鸡,是否能承受这个过程完全是个问号。不过谁知道呢,也许做点小东西、小生意,会比现在的工作状态好很多。当然现在只是空想。
整一年还是很难开心,马上自己也快三十岁了,不知道接下来前进的动力会是什么,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吧。
Posts
凑整
跟朋友聊天说到工资分配,朋友介绍说自己会将工资卡和存款卡分开,发了工资就将钱「凑整」转到存款卡。
我很好奇,就问什么时候才算「整」。朋友说看情况,如果卡里有四万块钱,那就凑一万块钱算是「整」;如果已经有十万块钱,那凑五万块钱才是整。
听上去有点规律又好像挺随意,可能就看这个「整」合不合心意。虽然很想嘲笑这种强迫症式存钱方式,不过想想也挺有仪式感的,一整笔钱一次性转入存放起来,完成了一个成就。其实我也稍微有点强迫症,毕竟这种圆圆整整的感觉很舒适。
最近玩了个游戏《Picross》,有点类似数独,给一些条件让你完成格子填充,查了下这个游戏是日本人发明的。玩这个游戏的过程就有点像「凑整」,凑到能满足所给的条件。我还挺享受最后达成所有条件通关的愉悦。另外它有很多关卡,十五关是一个章节,每个周末我都想尽量打完一个章节,这也是一种凑整,满足我一些强迫症的需求。
游戏肯定是利用了很多这种「凑整」心理的,比如一共四个 BOSS,只打完一个的时候心里总是痒痒的。不过有时候我就会摆烂,虽然也会打完,但就是想赶紧结束赶紧摆脱,此时游戏乐趣已经少了很多。有的游戏做得过火,跟强迫症过不去;不过我的耐心也逐年丧失(又要感慨上年纪了),也越来越能「凑合」。
凑合着过,往差了说,可能是因为(被社会毒打之后)变圆滑了,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降低了。不想再在 MR 中激情回复了,能 work 出问题能顶住就行。另外可能精力也已被其他事情耗尽,不想再花时间「凑整」。凑合凑合得了, 整这些胡里花哨有啥用呢,还不是一把梭重构。
往好了说,重心聚焦嘛,以结果为导向嘛。对自己来说不消耗多余的精力,对他人来更自由,别老想对别人指手画脚,放过自己放过他人。
这个状态还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拖延、摆烂。比如应该读书学习的时候,对不起,我还有其他的零散值需要凑整,我先去运动、打扫卫生、喝水,都做完我再开始。比如既然已经读到一个章节结束,今天再读的话也凑不了一个完整章节,还是等有时间再来读吧,完美。
不过我能找到一些借口。比如其他人也不凑整了呀,去买菜因为有手机支付,都没有抹零了。比如生活环境也不允许,我凑整七十二小时一次核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改成四十八小时了,不找零就算了还要倒贴的。
有时候也不凑合,比如为了刚毕业同事的前程,MR 该怼就怼(不是欺软怕硬,不是的),买菜的时候心情好就厚脸皮讲讲价。仪式感我比较逃避,主要还是太容易尴尬到自己。
还有种情况多少也有点利用强迫症和拖延症,A 这件事没法做出决定,就会加一些 Checkpoint,比如完成了 B,那么有了个着落有了个「整」,可以来考虑之前想不明白的 A 了,还不行那就下个 Checkpoint 见。
额外再说下《Picross》这个简单而又迷人(已经玩了 40+ 小时了,还没通关)的游戏。这个游戏会有一些提示,有时候玩着玩着变成跟提示斗争:它提示了我,那说明这一行一定有可填的地方,但我居然没看出来,不行我一定要知道它给的是什么线索。不过有时候好不容易确认了线索,又叹气:这个提示没什么用呀,只是否定了一些格子。
没错,这个游戏类似扫雷可以打个叉标记不可能。此处应该再次领悟: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属于自己的路不就出来了吗?Twitter 上看到了关于逆向思维做决定的方式,没错,三十块钱的游戏也饱含人生道理的!
Posts
2021 更改日志
更改日志(Changelog)或变更日志是程序员在开发软件时对项目更改所做的记录。
—— 维基百科上
减肥有一定成果 2020 年十一出去玩回来后,觉得日子过得太放肆,于是从 70 公斤开始减肥。
主要的努力:
控制摄入 少吃淀粉,每顿饭一、二两米饭,有杂粮也会吃杂粮 减少带糖饮料,不喝糖水饮料 不吃太饱,虽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住 投入时间运动 一开始试过跳绳,但好像伤到膝盖了,下面会讲 玩健身环,有趣,最大的感受是后背的肌肉得到锻炼,腰酸减少了;后来膝盖不太好减少了一些膝盖的动作;再后来时间不太多,我就不进游戏,每天早上用健身环做一些拉伸和简单动作,一套下来感觉手脚舒服点(也有点心理安慰的意思),人也精神一些 走路散步,特别是吃完饭 后来体重降下来,在一个区间浮动,60 公斤的目标划掉好几次,最终 12 月份才达成:
膝盖不太舒服 接着跳绳说,2020 年底膝盖怕冷有点酸疼,去医院做了核磁,医生说有积水,认为可能跟之前跳绳有关,但只是建议我休息。
后来用健身环运动,但 5 月份的时候膝盖弯曲总是咯嘣响,也开始怕凉,虽然不疼但有点吓人。再去核磁,医生依然觉得没啥大毛病,建议我热敷休息。
这期间开始穿护膝,渐渐养成了习惯,没穿感觉膝盖少点什么。另外脚踝也开始有点怕冷,穿上了长袜,睡觉有时候穿护踝。
回家的时候我妈很担心,但我看的比较开,觉得人多少带点毛病。
还有些边边角角的健康记录:
洗牙的时候说有黑缝,7 月去补了 视力在 8 月份开始上班后,近视似乎加深了,眼镜确实也用了几年应该换了 睡觉明显没有以前多了,基本早上八点前就醒,晚上又舍不得睡觉。不过午休也成为习惯,至少要趴二十分钟。另外记忆力也没以前好了,很多年初的事情都忘记了,可能跟睡眠、年龄都有关系 尝试知识管理 上面体重目标的图是从 Obsidian 上截的。今年从一些播客(捕蛇者说)、一些文章(少数派)、活跃在社交网络的开发者看到关于知识管理的讨论,关键词是「双向链接」,这个理念下有不少软件比如 Roam Research、Obsidian、Logseq,我选择了 Obsidian 这个支持 Markdown 的软件进行体验。主要用途之前文章有提到过,它可以作为日记本来用,考虑到自己记忆力也有变差的趋势,于是也开始记日记。每天记录下昨天发生的值得关注的事、自己的感受,或许之后可以回顾一下。
体重控制是我的身体健康 KR 之一,今年尝试把从工作中学到的 OKR 用来规划生活学习的目标,这些也通过插件记录到 Obsidian 中了。长大后发现时间真的不太多,工作占据一部分,各种琐事也得花时间处理,面对诱惑多人也贪婪。所以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稍微有目标感,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上有点指引。
再之前我的工作知识或者笔记,分散在 Chrome 的收藏书签、OneNote 中,OneNote 很棒但总感觉很难调格式,也有纯文本、全掌握的一点点情节,加上尝试双向链接就渐渐迁移了。之后我的计划是:
Posts
一加 6 刷 ROM
心血来潮,莫名其妙,就想把之前淘汰了的一加 6 刷个系统,看之后还用不用得上。说句题外话,用了小米 K40 感觉没有一加 6 好用,MIUI 不是很流畅而且不知道为啥很快就开始觉得卡,之前喜欢的微件在 MIUI 没有很多 APP 支持,也可能各家这种微件方案不一样,一加可能更接近原生支持也比较多。
首先我想刷的是 LineageOS,一开始直接搜了一些文章和视频,但感觉不是很清晰。最后还是看 LineageOS 官方给的安装文档,写得比较明白。几个地方:
下载使用 ADB,参考这里 解锁 bootloader 可以看上面那个视频,基本就是多次点击安卓版本号,打开开发者选项,允许 OEM 解锁,打开 USB 调试 有个问题是从 adb reboot bootloader 进入 Fastboot Mode 之后,从 Windows 上 fastboot devices 没有显示设备,查了下看到这个回答还有这篇文章,从 Windows 设备管理器看确实有个感叹号;下载了 Google USB 驱动程序,从设备管理那边选择从磁盘安装,最终安装上驱动,可以用 fastboot 命令管理设备 刷入 Recovery,还是刷的 LineageOS 的 Recovery 刷完进入系统,总是停留在警告开启了 OEM 解锁的界面,不会自动进入 Recovery 系统;文档中说的「With the device powered off, hold Volume Down + Power」试了下也没什么用;搜到一个国外论坛帖子,按照说的方案,在不插 USB 的情况下,长按音量增+电源,让我重新进入了 Fastboot Mode,从 Fastboot Mode 直接进入 Recovery Mode,继续安装: OK i found how to shut down the phone by pressing : vol up + power 15" with the phone unplugged After that pressing vol up + vol down + power make the phone boot on bootloader.
Posts
照顾好自己
上篇文章提到,我离职之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的感知是自己在照顾自己,有点像站在一个上帝视角看着自己:他现在的状态是这样的,我需要做一些事情来照顾他。宽泛一点讲,可能就是现在的自己拉扯着过去的自己成长。这种上帝视角带来的剥离感有什么好处坏处还不知晓。这篇文章没有包含什么优秀经验,只是描述了下「赋闲在家到底做什么」。
现状是什么 离职后首先有比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作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过其实我还是跟平常一样八点多起床。另外因为有了多余的时间,一些之前没做或者做到一半的事情,比如学习贝斯、打游戏,也有机会重新启动了。
这几年身体上不舒服的地方逐渐增加,比如腰、肩、膝盖等,体重也在疫情之后飙升。既然在家待着,也想趁机会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并不打算出门玩,没有太多想去的地方,而且疫情也有一些反复。在家待着也需要考虑吃饭、日常家务的问题。
工作还是要找,不过因为时间自由,所以知识学习、面试都安排得比较自在。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未来规划的问题,比如是不是继续留在北京,什么样的工作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反复纠结拉扯。
另外心态上还是比较焦虑的。找工作过程并不顺利,自己也是容易紧张的人。一种看开方式是,这可能是伴随一生的行为习惯,和平相处就好。
正向推导 要照顾哪些方面,想完这些问题我真的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多事」以及「为了照顾这个人我实在付出了太多」。
想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现阶段我讲不清楚这个问题。追求金钱、房子是可以的,这些也是我当前不富足的,但是不是等于我想要的也无法给出肯定回答。我享受「自我体验良好」的状态,有时候是做一件事情带来了成就感(可以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是躺在舒适区的温床(比如顺手做了一件擅长的事情)。它们没有那么多规律。从「缺少什么」到「目标是什么」也许是一种尝试接近这个问题的方式。
有人会觉得我这样也太累了,职业生涯放个假都要上 OKR。但首先我确实没法做到「真正的休息」或者所谓的「放空」,还是希望稍微规划一下。其次也想制定考虑了未来生活状态的目标,而不只是规划短期方向。
最后自己罗列了一些目标,包括:
学习与工作,想达成什么样的学习、工作状态;找工作也包含在其中 精神生活,真的还是要接触文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输出 生活方式,希望在哪里生活、要怎么构造良好的环境 身体,还是要可持续发展,至少要命硬过父母吧 资产管理,未来怎么增加被动收入,怎么承担风险 照顾的其中一环是给自己带来一些「良好感觉」,对应就是能不能推进这些目标规划实现。
做时间的大爷 有了要做的事情,就要对时间做一些安排。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离开工作那种有规律的时间节奏之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日常时间重新做个调整。找到优先级高的目标,拆分、明确要做的事情,安插到日常的时间表中。
其实就跟工作的时候一样,任务拆分细了估时才能准确,做起来才有节奏。读完一本书可以是一个事情,但还是可以拆分更细致,比如先过一下目录和内容,感受下每天能够接受的阅读量,然后完成后面的时间规划。
另外在时间维度上,能看到长远效益是很难得的品质。短视而焦虑的我还在努力。
这个角度照顾的是心态,减少碌碌无为带来的痛苦,尽量提升效率充实自己。
周围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居住环境:
各处卫生,地板、床铺、衣物 各类家电,冰箱、扫地机器人、洗衣机 每日三餐,买柴米油盐、食材 交电费、水费 更抽象一点,其实是在照顾这个人跟周围环境「关系」。类比人际关系,跟这些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些底线,也就是自己的忍受程度,比如:
至少多久脱一次地 至少多久清理一次扫地机器人 每周至多吃多少次外卖 处理好底线,处理好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他的学习、工作、身体等等目标才能正常接着推进。
心情 心情的起伏有很多种原因:
面试没有通过,特别是很多轮面试之后 效率低下或行动方向错,陷入懊恼 做错事情,烦躁后悔 如果朋友陷入这些心情,是否需要安慰或者怎么安慰,对我来说都是很难的问题。不过到了自己身上,反而可以「糊弄」(到底糊弄自己好不好得另说)。但总归还是要照顾,转移注意力也好,「最坏也不过如此」也好。
大小包办 「请问还要这边关注什么吗?」
社保代缴,先别管有没有用 社交,增加一些必要的互动 一些实践 这个过程行为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不过可以安慰自己:最佳实践可能就是不断实践。
TODO List 主要用来提醒备忘一些必要的事情。我用的是 Microsoft To Do,记录的内容有:
日常规划,比如每两天拖一次地,每两天运动一次之类的 面试备忘,有时候约得多了每天就要确认下今天有上面面试 一些特殊节点,比如 check 社保代缴情况 用 Obsidian 管理笔记记录 有一天我听了一期《捕蛇者说》的播客 # Ep 24.
Posts
找工作中的好与坏
匹配是玄学,尽量少纠结
—— soyking
2021.06.30 我从上家公司离职了,从有想法到提离职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身心体验也很特殊,但不想展开了。其实在提出离职前我开始面试了,从理性角度讲,先找到工作再离职也更为妥当。但是当时的我,更想在没太多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去找工作,这样比较方便安排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至于说辞职可以得到休息,更像是一个结果或者期待,离职后我休息情况其实比较一般,毕竟还是有一些找工作的焦虑,另外其实也没有太多想去的地方或者想玩的东西。关于在家的状态可能再单独写一点东西记录一下。
我面了挺多公司的,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大概面了有 25 个左右,所以想记录一下这段经历。标题说是「好与坏」,其实是一些零散想法。不过反正每个想法都还是有自己的倾向,也就不想改标题了。
这件事一般都怎么发生的 首先当然要准备简历。我在上家公司做了太久了,项目也跟了很久,所以简历上尽量浓缩一些项目经历,也尽量给面试官留点地方可以发问(也要注意能自圆其说)。另外重要的东西要往前放。
招聘平台我基本只用「BOSS 直聘」APP,看上去这个行业他们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另外也有一些内推的机会,但我比较少走这个途径,朋友不多以及觉得把简历给别人多少有点羞耻(?
面试一般都有技术面、负责人面、HR 面之类的;他们侧重点有时候不一样,有的看技术知识,有的看软技能。是否匹配有时候是玄学,可以纠结但最好不要太纠结。
面试现在基本离不开做题,所以 leetcode 还是要刷。至于一些技术点,对我来说有几类:
之前用过的现在忘记了,那找找当时的文档或者代码,要能自圆其说 没有接触过,但被广泛应用的,比如 Redis 那些东西、HTTPS、TCP,那只能尽量去了解接触,不至于一点都不知道 一定会问的,或者八股一些的,该懂还是要懂,比如 Golang 一些内部实现原理之类的,能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一说还是能让别人信服的(毕竟面试官可能也只是知道而没有遇到这个知识相关的问题) 每次面试不会的东西,我基本每个面试都会记录一些信息,包括团队工作情况、回答比较不好的地方,不会的知识点还是要趁机会自我提升一下 虚一点的问题也要准备一下,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还是有区别的,值得花点时间总结提炼一下。提炼也要跟自己实际经历匹配,做真正有依据有用的提炼。另外很多时候面试官考察的是面试者的逻辑、语言组织能力,没准备的话挑战还是不小。这些问题比如有:
离职原因、动机 新工作的考虑 自己的职业规划 自己的优势劣势 做过比较有挑战的工作 过去工作总结和领悟 当需要去了解对方信息的时候,除了一些通用信息,比如团队和岗位对应做什么、规模怎么样、发展方向前景怎么样,还是得从面的公司出发,挑一些觉得有疑惑的点去问或者有技巧地问。比如说觉得这个公司做的事情技术壁垒很高,那内部技术团队是什么样结构,有没有大佬(有的公司做算法应用,一问发现算法就一个人在做,而且还刚跑路),比如看上去产品刚起步,那后续人员招聘规划什么样的,会不会只给一点人然后累死累活,比如说团队是从别的公司空降的,那跟公司的磨合情况怎么样。有时候还得动点心思侧面去问,这个我也不太擅长。
另外直觉很重要,第一感觉不太行的地方一定要多深挖一下,虽然可能有偏差,但总归多了解不会有损失。很多时候觉得有问题那就真的有问题。
每个公司都会花时间在 offer 流程上,如果想综合判断选择一个公司,最好差不多都同时开始面。撤回选择是在消耗诚信,也都在消耗社交,放过自己和他人。
跟工作一样,给反馈很重要 这里说的是公司给的反馈,你的反馈通常不会有人重视。反馈能帮忙提高效率,给面试者一个反馈我觉得都是基本操作了。不过像 BOSS 这种做招聘平台的,也没有给我一个面试结果反馈,依然用的是「没联系就是没通过」这种业界通识。
有的公司也比较有特点,比如收到面试流程评价短信通常就意味着面试未通过。不过一般还是要对方主动说,或者隔一天两天直接去问对接的 HR、面试官。
公司一般也不会给太明确的未通过原因什么的,而对接的 HR 通常也不了解详情,所以还是「感谢推进」礼貌结束对话,减少纠结比较好。
找工作考虑什么 这个问题太复杂,不过无非就是事情、钱、人。事情就是工作内容、行业情况等,人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通常面试的时候很难看清要团队的人是什么样的,但也还是要尝试。
就算觉得「什么都可以」,最好还是有个黑名单,比如区块链、教育行业,风险太高或者行业情况不佳,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或者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自信地看清五年十年后的社会发展,选择也许会比较简单,但这实在太难了(如果能自信地看清,大概也会选择去创业?)。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角度:
假想一下我加入后,会不会处于自己可接受的状态 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入职能不能解决做上家遇到的问题 打算做多久,再次出来好不好找下份工作 面试体验跟平等有很大关系 面试者通常还是弱势角色,如果面试官能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是很大的加分。经历了一些面试后,我也反思了下之前自己做面试官的经历。
有一些比较好的体验:
面试开始,面试官询问是否可以开始,说明自己是谁,当轮面试考察的是什么,时长多久,面试期间自己会做一些记录 倾听,提问有层次,比如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个过程也是在展示面试官自己的逻辑和思考能力 回答不上来的时候,给一些指引提示;特别对我这种希望面试中不会的东西能回去好好研究的,给点关键信息很友好 不好的体验: